“中国青年导演崛起之路”举行 杨子顾晓刚对谈
共7张
|
1905电影网讯 日前,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行业对话:“中国青年导演崛起之路”在北京怀柔成功举办,五位从北影节项目创投平台走出的优秀青年导演——杨子、田里、余庆、顾晓刚、徐磊重聚一堂,讲述亲历北影节创投的收获和成长、探讨成为导演的必经之路、畅谈对中国电影怀抱的理想,向准备通过创投崭露头角的学弟学妹传授“独门秘笈”。
凭借电影项目《喊·山》在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创投获得“最具商业潜力奖”的杨子是北影节创投的“大师兄”,也是当天活动的嘉宾主持。在对话的开始,他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家是如何走上导演的职业道路的,有趣的是每一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
田里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科班出身,研究生毕业时正值网生内容发展初期,参加创投的同时正在筹备网络剧《河神》,专注地创作使他迅速地抓住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余庆是戏文系毕业生,通过网络电影积累了一定的导演经验,并进入网络剧制作领域;顾晓刚大学主修服装营销,在尝试了纪录片拍摄后,进入电影剧情长片;徐磊在电影学院进修后,自筹款并使用素人演员拍摄了《平原上的夏洛克》;杨子自己则是从经济学转到电影专业,学习过表演,拍摄过电视电影作品。不约而同的是,他们最后都带着剧本或影像片段,走向了北影节创投。
“中国青年导演崛起之路”现场 |
杨子谈到自己参加创投之前是积累了一定的创作和实战经验,也在孤独中探索和思考,然后才把作品带到了创投平台,去验证自己那份心是否足够执着,是否能够支持自己走下去。前人的机遇、条件固有参考意义,但是不可能直接复制,创投平台给了所有人平等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归纳到,每个人成为导演的道路都不一样,五位导演的共同点是认定了自己的道路,找机会就拍。
田里对杨子所说的“验证”观点表示认同,他说《错换鸳鸯》(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创投“特别大奖”项目)是他曾经付出心血创作的作品,他心中一直有个要把它完成的念想,因此看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机会的时候,即使筹备网剧很忙,还是毫不犹豫地参加了。
田里认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没有绝对的对错或好坏,人们对于电影的感受是主观的。但艺术有一条金线,当创作者跨过了这条线,比如在创投中得到来自专业评审或是其他业内人士的认可,这才跨进了电影的门槛,这条金线以上的电影作品没有优劣之分,仅存在观众受众面的广和窄。田里进一步表示,如果导演在达到这条线以前谈电影,是不负责任的。
余庆指出,创投不是导演职业的起点,而是一场“考试”,考导演的综合素质,并验证导演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创投这场“考试”中,剧本是重中之重。第二是“讲述”的能力,这是导演核心能力之一,从落实到拍摄,导演必须要去应对各个部门,清楚地传达意图,才能保证团队合力完成作品。
作为青年导演,余庆也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上的要求:“一是建立标准,二是执行力,在建立高标准的基础上谈执行力。”
徐磊分享,自己参加创投之前并不认识很多电影行业的人,没有人能保证他是否可以通过创投有什么收获,后来他发现就像小马过河一样,需要自己真正去“趟一下”,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对他来说,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创投是一条“特别好的路”,在参加创投的过程中,他与出品方“相了亲”、结识了伙伴、验证了观众喜好。
徐磊还提起自己曾经梦见过是枝裕和导演。在梦中,他问是枝裕和:“你是怎么平衡思想性和商业性的?”得到梦中人的一句反问:“难道有人会想看一个没有思想的电影吗?”
据顾晓刚描述,他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的过程像一个相亲大会或家长会,其实作品是内人或者说是一个孩子。洽谈双方彼此摆出了条件,最后走到一起还是需要靠一个特殊的缘分,这个缘分使大家共同走一段“婚姻”,共同养育作品这个“孩子”。
2018年,《春江水暖》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创投获得“特别大奖”并获得投资,今年,这部影片入选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推荐”单元,同时作为线上影展开幕影片与观众见面,实现了一个电影项目在北影节无限接近理想的圆满。顾晓刚目光如炬地看向前方:“《春江水暖》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画上一个句号,回到杭州就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