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贺开朗|我的练习
他的高中同学曾形容他,“人如其名”。大学同学提起他却变成,“生人勿近”。在迈过二十岁时,贺开朗在无意识中背离了“天生开朗”的气质。在迈过二十五岁时,他穿上了自己定制的也只适合他的外衣。现在,他是一个写诗的年轻人,他本身也像一本诗集,包裹着暗黑色的封皮。今天的他,也还是那个玩游戏必争输赢的大男孩,但争过之后又笑话自己,“不必”。
一个谜语
今夏播出的电视剧《蜗牛与黄鹂鸟》是贺开朗两年前参与拍摄的作品,也是他参演的第一部电视剧。那个时期的他,被认为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新人。
由他自己拍摄的见组自我介绍视频,从头到尾都像一个谜语。他把本来只需要直接说明的信息——姓名、身高、体重、专业、特长、作品履历等——都“藏”进了视频里。你需要仔细观察他的正脸、侧脸、道具和空镜头,记住台词、歌词和声音信息,通过解读蒙太奇来拆解他设计的谜语……你得付出耐心和脑力,才能破解与“贺开朗”这个演员有关的信息。
选角导演看到他的视频,多有两种反应——“这人挺有意思啊”,或者是“他能不能整简单点?” 通常是后者。
那时的贺开朗,总想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自我介绍视频与他人达成秘密交流,又或者,初出茅庐的他其实怀揣着隐秘的动机,一开始就不甘心只成为一个演员。
《蜗牛与黄鹂鸟》遇到了那个时期的他,给了他一个某种程度上“契合”的角色——纪墨。
内向封闭的纪墨遇上了活泼可爱的方小莴(林允饰)。贺开朗这样解读纪墨的感情,“因为他在生活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的世界缺失这一部分……而人们总是向往自己缺失的那部分。”
纪墨是一名优秀的双簧管手,但是他的优秀只在技术层面,演奏欠缺情感是他的障碍。贺开朗分析自己的角色,“纪墨遇到方小莴后才逐渐敞开心扉。虽然他内敛、害羞、不善表达的性格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他将情感慢慢融入到了自己的演奏中。从开始到结局,纪墨这个人物看上去没有很戏剧性的变化,但我挺认同这个人物的。”角色的状态契合了他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人其实没那么容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有时会把我们的生活撬开一丝裂缝,但真正的转变更多时候还要靠我们自己主动完成。”
《蜗牛与黄鹂鸟》贺开朗饰演纪墨
距离第一次拍电视剧已经过去了两年,贺开朗也有了一些转变。比如,现在的他已经“学会了”拍自我介绍视频的标准方式。他不再创作自我介绍视频了——他找到了另一种介绍自己的方式。
疫情期间,剧组纷纷开启了线上视频试戏的模式,这为贺开朗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剧组发一份试戏文件过来,贺开朗会用一两天的时间拍完发回去。不过,他发回去的文件并不只是表演,而是一段完整的戏,包含了他的想法的摄影、灯光、音乐与剪辑……他尝试着用制作一条虚构短片的方式完成他的试戏。
这是他的练习。
一种练习
就像把自己的信息像藏密码一样藏进短片里,贺开朗的着装风格也一向是“深藏不露”的。无论春夏秋冬,都是长衫长裤,瘦削的身体在衣服里晃荡。他走在街上,像是一个不认路的模特,步速是一分钟只能走十米的程度。
他慢悠悠的。他的生活也是慢悠悠的。
他说,作为一名演员,他非常渴望能够饰演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角色,“那些有特点的、纯粹的、可以打破陈旧观念的角色”。在没有遇到这样的角色时,他就练习。他在自己缓慢的生活节奏里,练习写诗。但他将自己写的诗称为,“只言片语,算不上是诗。”
“大卫·林奇在他的纪录片里说过,‘灵感就像钓鱼,你要无时无刻在那儿钓,鱼才会上钩’。那种灵感来了挡也挡不住的时刻,我没有遇到过。我每天坚持写,是我给自己的一种训练。希望未来的某个时刻,能真的遇到灵感吧。”
拍摄《蜗牛与黄鹂鸟》时,贺开朗结识了同组演员宁桓宇。当宁桓宇想要为自己的音乐作品拍摄一部短片时,两人一拍即合。他们相约去新疆,边走边拍,完成了一次无脚本的即兴创作之旅。“我希望宁桓宇喜欢这个短片表达的内容。志同道合是很珍贵的合作机会。”他以喝酒作喻,阐述他们的共同创作。他们一起讨论过酒是什么味道,酒瓶子是什么样,瓶盖是什么材质……“不过,酒的度数,就像是我的核心表达,我会比较坚持。”
片名:Guess Myself 演员:宁桓宇 导演:贺开朗
在《嘉人》2020年一月刊特别专题报道#时代女性,最美一瞬#的任务中,他也坚持了他的“坚持”。阴影下的面部细节、风中的镜子、燃烧的肖像……他偏爱这些影像片段,就像他偏爱写诗、偏爱隐喻、偏爱梦境一样。
他坦言,他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这不是他的突发奇想,而是夙愿。但是这几年他意识到一个问题,“曾经我想做导演,其实是为了‘导演’这个头衔,更多的是对自己虚荣心的满足。”他自省,“现在我觉得给观众传递有正面价值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以此为目标,“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以及一名真正的演员。”
来源:《嘉人》特别专题报道-女性最美时刻
一场马拉松
贺开朗强烈的个人风格赋予他的是毋庸置疑的记忆度。一面之缘的导演们记得贺开朗,与此同时,又少有人能找到合适的角色安放他。
但在《蜗牛与黄鹂鸟》之后,贺开朗庆幸自己又遇到了一个少见的、迷人的、让他找到了共鸣的角色。他在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窦靖童主演)中担纲男主角,同时他也担任了电影纪录片的摄影与导演。
贺开朗至今也不认为自己作为演员已经出道,可能他对“出道”的定义也有一份自我要求。他提起一位对他来说很重要的老师曾讲过的话,“剑在铸成之前,需要反复在熔炼与冷却中接受打磨,以此去除杂质,这样铸成的剑才能精纯而锋利。”无论做人还是演戏,他说自己可能都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体悟这句话。
有一部分从综艺节目《超次元偶像》认识贺开朗的观众,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对他的关注。从更久的时间维度来看,他们在贺开朗微博下的留言或许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贺开朗近几年与现实碰撞的轨迹。贺开朗也无惧呈现他的矛盾、弱点与挣扎。
他爱热闹,一向习惯于大敞家门,任由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们在家中来来往往。大家一起在幽暗的灯光下读诗,分享创作,然后发起一场辩论……他是一个活在氛围里的演员。
他爱独处,却又坦言“深受其害”。“几年前,手机被我弄丢了,那之后有大半年我都没有用手机,也不和外界联系。那段时间我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待着,有时候还会去陌生的地方流浪。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独处的状态特别棒,活得很纯粹,很自由,一切都在我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的我,极度混乱。每天晚睡晚起,有一顿没一顿地吃饭,看电影的时候在想踢球,踢球的时候在想自己该去哪里流浪。”经过长时间对“独处”的误解,他慢慢意识到,“独处”并不完全是某个人独自待在某个地方。对现在的他来说,他认为“独处”更准确的意义或许是,“不被杂乱的思绪带跑。”这是他正在努力尝试培养的习惯。
贺开朗很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把写小说比喻成跑马拉松,他说自己现在一心想完成的第一场马拉松就是写一个长片剧本。“我是一个容易放弃,半途而废的人。写剧本是非常磨练耐心和毅力的事。即使我写不出一部满意的作品,仅仅是坚持写下去,对我就是非常珍贵的事情。我希望当我写出第一个长片剧本的时候,即使真的灵感还没出现,我至少能比现在更勤快一些了。”
撰稿 |刘翠翠
—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