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联手开心麻花 混搭出口碑佳作《又见奈良》
1905电影网专稿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华语片可以用“爆款频出”来形容。继大鹏的《吉祥如意》和李霄峰的《风平浪静》后,本届上影节“金爵奖入选片”名单中的第三部华语片《又见奈良》,终于也于7月的最后一天,揭开神秘面纱,并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评价。
《又见奈良》是青年导演鹏飞的第三部长片之作。说到鹏飞,很多朋友或许对他三年前的那部《米花之味》印象深刻,那也是很多人心目中不可忽视的年度国产佳作。
这部《又见奈良》,不仅是鹏飞和老搭档英泽的又一次合作,还有中日两国“老戏骨”吴彦姝和国村隼,以及日本实力派演员永濑正敏的加盟。影片的制作班底更是强大:摄影廖本榕、剪辑陈博文、音效杜笃之、音乐铃木庆一,还有著名导演贾樟柯和河濑直美担任监制,为影片保驾护航。影片还在去年海南岛国际电影的创投活动中,获得了开心麻花等公司提供的现金投资和技术服务支持。
可以说,《又见奈良》集结了一批最优秀的中日电影人,因此本片自开拍立项以来,受到了无数的关注和期待。
影片在上海影城的2号厅举办了全球首映,迎来了它的第一批观众。映后,导演鹏飞和主演英泽、吴彦姝出席了映后见面会。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主演吴彦姝奶奶更是感动落泪,声音哽咽地向观众致谢道:“你们是我们这个片子的第一批观众,上海观众是我们的福气,上海是我们的福地。”
《又见奈良》延续了前作《米花之味》的创作风格和母题,讲述了一个温暖动人的“寻找”故事。上世纪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战败的日本军队在撤退时将大量的移民遗弃在中国东北,其中有很多还是尚未成人的幼儿,这些被中国人收养的日本儿童,被称作是“日本遗孤”。影片的故事便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上。
陈奶奶(吴彦姝饰)的养女丽华便是众多日本遗孤中的一员。七八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丽华跟随着大批的在华遗孤归国,此后便与陈奶奶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的关系。直到2005年,久未收到养女来信的陈奶奶终因经不住思念,于是远赴异国他乡,在二代遗孤小泽(英泽饰)和退休警察一雄(国村隼饰)的帮助下,踏上了寻找养女的漫长路程。
《又见奈良》保留了导演鹏飞在创作中的众多巧思,尤其是在风格的处理上,避免了用苦大仇深的视角来讲述这样一个包裹着历史和伤痛的主题,反而使用了很多略带幽默的桥段来化解故事背景中的沉重感。
和《米花之味》一样,《又见奈良》继续书写“寻找”的创作母题,将镜头聚焦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母女的情感关系上。
《米花之味》中,从城市打工归来的母亲,和留守乡村的调皮女儿,因相距甚远、疏于陪伴,以及生活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一层隐形的隔阂;而再次相处的过程即是重新找回亲情的过程,最终,这种差异性在钟乳洞里的母女共舞中,达到了某种消弭与融合。
到了本片,讲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寻人”,更是一种对国别身份的认同,以及情感回忆的追溯与寻觅。陈奶奶和养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跨越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它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上,却也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走向消散。因此,陈奶奶的寻找,不仅是与养女重拾回忆、建立羁绊系的过程,更是与时间对抗的过程。
从陈奶奶随身携带的信件,以及仅有的几张照片中,观众和几位主角们一起,也试图从中寻找出蛛丝马迹,拼凑出丽华回到日本后的生活轮廓。
然而,陈奶奶不懂日语,也不知道自己养女的日本名字叫什么,手中握有的线索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找到一个人可谓是大海捞针。
在这里,丽华的日本姓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某种身份的象征。不确定的姓名,指代的是一个不确定的、被模糊了的身份,而这正是历史上这些遗孤们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在找寻的过程中,陈奶奶一行人也遇到了其他归国的遗华日侨。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语言不通,与日本社会分离,生活习惯和行为价值观早已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差异显著,因而,这些人在归国后往往也很难融入到社会中,不被当地居民或自己亲人所接受。
这正是现实的矛盾所在。一方面,这些归国的拥有日本国籍的侨民,同样也是抱着“寻根溯源“的目的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另一方面,他们所具备的双重身份也决定了自己很难被其中一方完全认可。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丽华这个始终未现身的人物身上,除了一开始就笼罩着的神秘感以外,还蒙上了一层难以挥去且无奈的悲剧气质。从丽华个人瞥见整个群体,这不仅是其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历史和时代的悲剧。
同样的困境还发生在英泽饰演的小泽身上。作为一个中日混血儿,同时也是二代遗孤,小泽的身上也背负着很多难以言说的压力。
通过这种侧面的表述,鹏飞导演将反战的主题自然地传递了出来,发人深思。战争带来的伤痛和厄运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停止就消失,这其中的代价是无数无辜的人民用几代人的生活换来的。能够抚平伤痛的,除了时间本身以外,还有爱。
影片当中,围绕着几位主角之间关系的描述,全都是建立在爱之上。出于对远嫁东京的女儿的思念,以及被陈奶奶的故事给感动,一雄在这段寻找之旅中,不仅是一个见证者,更是一个参与者。
来自中国的陈奶奶,来自日本的一雄,还有兼具中日血统的二代遗孤英泽,这三人的组合形成了一种奇特但又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跳脱出原始的家庭和亲情,建立在陌生上,却因为相互理解和关爱而变得异常牢靠,生发出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更具生命力,充分展现了某种足以打破文化和语言隔阂的“大爱”。
这种爱的背后,展现的不再是基于血缘或亲情的羁绊,也不仅仅是来自两个国家,三个家庭之间的故事,而是一种最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超越语言和时空的限制,在寻找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同样是母亲寻找子女的故事,《又见奈良》在文本上和另一部名叫《菲洛梅娜》的电影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联性,它们都试图去发掘那些被历史和岁月遮蔽的隐秘的角落,并呈现出人性的光辉。
《菲洛梅娜》 |
而相比后者而言,《又见奈良》具备了另一层更为复杂的历史意义,其中对于身份的探讨和对现实的观照,以及人性中蕴含的大爱,更是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主要考量的部分。
对于导演鹏飞而言,这部影片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日本战后遗孤”这一群体的关注,同时更是替那些现实生活中远隔山海,遥相思念的中日母子们圆了一个温暖的梦。
时间、语言、文化、历史、记忆,这些概念并不会阻碍人们思念彼此的脚步,无论世界如何发展,时间如何推移,最真挚的情感连接永远都会驱使着你去见你最想见的人,一如生活本身的模样,不断向前,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