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镜头下的劫后余生

李雪蓓 2020.07.14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好久不见,武汉》:镜头下的劫后余生

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自上线以来好评如潮,不到48小时全网播放量超2500万。这部影片并非来自某个官方媒体或著名导演,而是由一个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竹内亮及其创作团队拍摄创作完成。竹内亮是日本NHK前导演,热爱拍摄纪录片,近年来一直在拍摄系列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致力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立志拍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并向世界介绍中国。

早在3月,他就在短片《南京抗疫实录》中纪录了南京市的防疫现状。外来者视角的呈现、双语字幕的细心制作,使这部短片在网上收获了热烈回响。而拍摄解封后武汉的长片计划则从5月开始策划,在6月底迅速制作完成并上线。影片选择了疫情期间生活在武汉的10个人,来分别述说不同职业对当地疫情的见证,及疫情下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如导演所说,这部影片的最大意义就是记录下现在的武汉,时效性与记录历史的意义正是一部纪录片最应具备的要素。

导演对现实的介入

与许多单纯观察现实与隐藏导演意图的纪录片不同,《好久不见,武汉》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导演本人出镜,并以主持人的角色贯穿整部影片。他不仅在片头直言此次行程的目的,在片中直接与被采访者交谈,还多次以后期旁白的形式对镜头前的事件加以阐释。这一系列反常规与杂糅的表现形式,使这部影片具有新闻的质感。导演的工作状态如前线记者在事发地采访,兼具即兴、真实与迅速的特点,又具备访谈节目的深度,对拍摄对象一天的跟拍使得本片的素材不只是浮于表面的旁观,而是对他们生活状态的切身感受。影像上,还模仿了当下流行的vlog特色。轻松的拍摄氛围、自由抓拍的影像风格、不时与屏幕前观众的互动,都切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喜好。

这些特点能让众多观众对影片产生认同感,不仅认同导演的态度,更能对片中人物的生活感同身受。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和亲切的,他们是只为收回食材成本的日料店老板,是不舍得拆掉自己店面的手工店主,是看上去乐观积极但提及疫情就难忍泪水的护士,是胖了十五公斤且外公感染新冠病毒去世的医院前台……他们和户部巷里卖小吃的小贩、打着赤膊在街头吃饭的老人、准备横渡长江的渡江队一起,组成了最真实的武汉。每一个生活在武汉的人,让武汉日渐恢复生机,导演来到他们之中,带我们闻到了这个城市的烟火。

他者目光下的武汉

关于影片拍摄对象的选择与素材的取舍,导演直言:“我的标准是外国人想看的。”如过往所秉持的理念,导演制作与拍摄影片的目的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他本人试图通过纪录片这一最为直接与生动的方式让中国之外的人认识这片土地,用真实消除偏见。在《好久不见,武汉》中,导演展示了作为外国人身在当下武汉的真实状况,且出乎意料地没有遭遇预想中的重重限制。

诚然,作为一部只拍摄了十天、每天更换一个被采访者的影片,主创难以和拍摄对象建立更为深层的关系,导演自身的文化水平、身份属性也导致本片难以真正深入最底层民众的生活。诸如拍摄对象大都是城市中产、拍摄者未对武汉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影片并未触及最核心的社会问题等质疑亦存在。作为一个持摄影机的外来者,以他者目光看待疫情爆发中心的视角在所难免,但导演的亲和与善意让影片超越猎奇,呈现了难得的人文关怀。

他用镜头给武汉祛魅,第一站就来到了华南海鲜市场,还采访了疫情爆发前期一直待在市场的小贩,用镜头及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告诉观众华南海鲜市场的现状。这不光是外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国人想看的,是已有的宣传片和新闻里较少展现的内容。从饮食角度切入也显示了极为真诚的亲民姿态,这让本片的影像超越了国族与意识形态,当摄影机进入生活,无论外来者还是当事人都会为影像动容。

虽然我们与导演一样,面对遭遇了深重苦难的武汉,自始至终都只是旁观者,但我们至少能让自己不忘记。影像能帮我们记录珍贵的历史,回顾逝去的人生。例如,武汉一家民营医院的前台庄园,因疫情失去了外公。她说:“我想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因为我怕自己有一天会忘了,我不想忘。”这大概是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也是他想通过影片传达的态度。(作者:李雪蓓,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研究生)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