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类影评悄然走红 它究竟“是敌是友”?
地铁上,不少人习惯刷着短视频 |
1905电影网专稿 “最近,一则百万点赞的视频将《双瞳》推上热门,也让中国影史上的一桩悬案有了定论……”
“这两年,有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国产电影,《动物世界》导演发声认错。但几个月后,认错轮到了观众……”
“今天给大家讲一部人类得到来自海底世界的神秘武器,只要加一碗水就能炸掉一座山的电影——《海王》。”
在这类短视频文案的冲击下,你是否会真的被好奇心驱使,认真地看完这些内容?听完这种“视频影评”的旁白,你会不会想感受一下对这部电影的二次解读呢?
如果用这类视频的文案风格进行开场的话,这篇文章将是——
近期,一类“视频影评”的新模式正在短视频平台悄然走红,有人认为它有趣,生动;有人却认为它是对电影艺术的灾难。那么,它到底应不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和了解呢?
解构“视频影评”
通常,发布者会将一段3-5分钟的视频,分剪成三部分,同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并用一张完整的海报呈现给大众。如果,三段视频不是同时上传,那么,评论区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哦。
观众一般能在这几分钟内,迅速获得一部电影的梗概、槽点以及亮点。很明显,省时是这类视频解说最大的优势。在生活不断被碎片化的当下,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当公众号编辑还在试图用各类精美生动的排版,吸引观众的时候。这类视频内容以影像的优势,加上快节奏的形式,直接抓住观众的眼球。
某平台较多的“X分钟看”系列的视频 |
很多人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完一部完整的电影,或者在想居家观影时,难以快速准确地寻找到一部心仪的影片,而这种模式为这群人提供了便利。
大家通过这类内容了解到某部电影,或者发现之前观影过程中,尚未发掘的奥秘。在这一系列的作用下,从而选择电影进行观看。
这种短视频上的电影解读模式,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过去大家熟悉的“X分钟看电影”,另一种则是将更专业向的“Video Essay(视频论文)”变得更娱乐趣味。
所谓的“X分钟看电影”,就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一档《谷阿莫说电影》的网络节目,以其戏谑的文案、巨大的信息量、超快语速和独特的口音,迅速打响名声。后续在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同类化的视频内容。
根据2017年10月的数据显示,影剧类视频的月播放量达到14亿,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的都是“X分钟”系列。
这些从碎片时间的缝隙中成长起来的影视博主,抓住了人们当下求快、猎奇的心理,且视频内容非常贴近用户的喜好。他们将这类内容完全面向大众,不管是高冷的文艺片,还是粗糙的低分恐怖片,经过剪辑处理之后,多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这类解说不同于以往公众号对某部影视作品纯主观的观点输出,大肆讨论好看与否,更像是让热门电影在好友聚会中,成为了一种谈资。
当然,用“X分钟”来解构电影本身是有风险的。博主要在极短的时间里,讲解完一部100分钟左右的电影内容,不免会造成误读、错读,最重要的是,必然会忽视了电影的艺术性。
而“Video Essay(视频论文)”就着重于电影的艺术属性。这类视频论文刚兴起的时候,作者通过视听语言分析,对影片进行更深度的评论解析。
相较于“X分钟看电影”,这类视频解说更关注影片本身的表达手法,从摄影、剪辑、美术、声音等门类去做深度剖析。有的作品可能只是单纯地瞄准其中一种类别或者影片片段,进行深度挖掘它与电影表达的关系。
这类更学院派的内容,不免导致了视频呈现出来的观感多数较为严肃,对于大众而言,观感上略显乏味。
但随着视频创作者渴望被更多大众看到并认识,大家开始追求深入浅出的表达,呈现风格也变得更加轻松活泼,甚至不少作品结合了“X分钟看电影”的模式。
不管是上述两者中,哪种模式更受观众喜爱,都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目前短视频进入大众生活后,这种全新的“视频影评”模式也正在影响着一部分的观众和市场。
“视频影评”是敌是友?
一直以来,这种创作到底属于恶搞,还是认真的影评呢?这两种判断一直徘徊在这类电影解说中。这类事件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谷阿莫被多家公司提告侵权。当时他被认为没有在经过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电影片段重制,涉嫌侵犯《著作权法》。
谷阿莫本人以及当时的相关声明 |
当时,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影公司指控谷阿莫的视频左右了观众的购票意愿,导致山下智久的《近距离恋爱》上映时间被缩短,日本电影《脑浆炸裂少女》更是无法上映。
谷阿莫给出的解释是,只是截取了原电影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的素材,属于“二次创作”。当谷阿莫案件还未做出判断的时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8年3月22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特急文件。
《通知》指出四点要求:坚决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编视听节目的行为;加强网上片花、预告片等视听节目管理;加强对各类节目接受冠名、赞助的管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时隔不到1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于2019年1月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来规范短视频创作。
这一系列的规章发布之后,对于短视频行业以及其内容层面,有了更多的要求,毕竟当其流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自然要面对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对于不少电影片方而言,也开始顺应当下的趋势,开始利用这一现象,反向对自己的作品输出进行宣传。
从事影视宣传工作的小费告诉我们,其实在新媒体渠道分发中,片方是非常认可这种模式的。因为通过对电影解读分析,能为电影带来更大的曝光。
“但是,如果视频博主通过盗版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全剧透式的解说,他们通常会进行劝删,如果对方不做任何反应的话,就会走法律途径。”
尤其是在今年网剧市场中,该现象频频被提及。在剧集《传闻中的陈芊芊》和《隐秘的角落》大火之后,短视频平台开始涌出不少对剧集进行解读或者快看的内容。其中有的涉及了片方的合作推广,但依然有不少博主,借着超前点播等途径,蹭着热点,提前在网上“剧透”,进行内容解读。
天驰君泰律所合伙人郑小强律师向我们解释道,网上直接把人家的影视作品进行一些剪辑和恶搞。只要用的是对方的视频或者声音等相关内容,就会构成侵权。
当然,他也建议,对于很多视频剪辑爱好者而言,在制作并上传之前,一定要熟悉一下相关法律,并尽可能了解一下合理使用的规范。
短视频已然成为新的趋势,我们也非常乐意在市场上,看到这种“视频影评”的出现。内容生产者在创作作品时,还是要以法律为前提,在限定的时间和素材里,创造出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