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山银山》:探索农村脱贫致富新生态
前不久热播的扶贫题材电视剧《我的金山银山》以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为主线,讲述了派驻汤家营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汤亮与村主任范星火在新旧思维的碰撞磨合中成为最佳搭档,最终因地制宜,成功探索当代农村脱贫致富新生态的故事。在都市、古装、青春、职场题材唱荧屏主角的当下,《我的金山银山》凭借新鲜独到的选题高度、对扶贫过程的挖掘深度、极富人文关怀的创作温度,成了当下热播剧市场的一股清流。
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比近40%,但是近年来,真正扎根农村、沾染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好剧却是乏善可陈。也就是说,近一半人的生活,很少有机会在国产屏幕上被看到,而他们本该成为影视剧的创作宝藏,讲述好他们的故事,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刚需。
《我的金山银山》正由此切题,兼顾作品的时代适配性和题材的稀缺性,深度聚焦扶贫主题,一路通过水泥工厂、治污修路、电商、生态产业园等多元产业扶贫模式来搭建故事脉络,同时结合老中青之间的代际观念冲突、生态平衡和经济利益之间如何取舍、怎样变物质脱贫为精神脱贫等一系列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真实反映中国基层农村的扶贫历程,从而避免创作易流于表面化、悬浮化的弊端,把精准扶贫的精神落到实处,使之真正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意义和价值导向意义的现实主义剧作。
与以往带有主旋律色彩的电视作品有所不同,《我的金山银山》通过对于多种扶贫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实现了农村题材剧在主题和内容上的双向开掘和成功破题。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不同,该剧没有落入刻意勾勒政府与企业之间磨合较量的老套路,反而将更重要的矛盾冲突点聚焦在基层干部和上级领导关于脱贫方案的思维碰撞当中。
例如,剧中真实地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事风格:市、镇领导希望通过下达通知任务关停所有污染企业,建设绿色乡村,而村干部通常会优先考量眼下所能看到的实际利益,寻找更加折中的解决方法。
该剧没有偏向哪一方进行引导,因为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村子能脱贫致富,只不过,一个计长远,另一个谋当下,这是由于两者想走的致富道路不同而产生的合理矛盾。所以,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范本示例,即汤家营村在各级领导干部和扶贫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成了绿水青山的新农村,还能够从中看到实践所具有的特殊性,不要搞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地方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问题如实反馈,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做出合理调整。
虽然主线是扶贫,但是《我的金山银山》在多元经济发展理念的碰撞中,还突出体现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视,多次强调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娱活动以及对于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仅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还在大结局的时候由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寿星点题升华,其深意不言而喻。
除了题材的难能可贵,《我的金山银山》在创作的深度上亦没有敷衍失位,而是通过对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纠结和困难的细腻呈现,全面加深了观众对扶贫工作难度的切身感受和认知。剧中,扶贫书记汤亮历经千辛万苦才说服村民们关停水泥厂与迁坟,在经济利益和宗族人情的双重裹挟下,这一事件所牵涉的层层矛盾极具代表性,从而也展现了各级领导干部带领人民决战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念。
另外,面对争当贫困户的行为,汤亮说:“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村民的旧习惯和旧观念,治穷先治懒。”而后,他又在村民代表核查村里贫困户的情况时强调:“精神扶贫才是摆脱贫困的最最根本。”实际上,这些正是扶贫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要引领人民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扶贫又立业,让精准扶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切实引导贫困群众干起来,把他们扶上马,再策马扬鞭送一程,最终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另外,该剧并未因为是扶贫题材就在人设上特意拔高,而是从人物到台词,全面去脸谱化、接地气,以此让观众更有共鸣,更加有入戏的沉浸感。例如,汤亮发动自己做企业家的父亲和堂姐来为村里的扶贫事业奉献力量,在村主任范星火的口中,这是“坑爹”“坑姐”,并且阻止自己的女友(汤亮堂姐)接手生态旅游园项目;天天打麻将的贫困户范星贵虽然“又懒又馋,见便宜就占”,自己闺女都瞧不上自个儿,但是看着天黑,怕闺女回去不安全,还是偷偷地跟在后面去送她。由此可见,这部剧不介意将不同人物身上的缺点暴露出来,无论是干部还是村民,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最终也都在解决脱贫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各自的变化、成长和感悟。
对于希望看到更多、更优秀的农村题材剧的观众而言,《我的金山银山》是一个新的开始,它适时寻找到了电视剧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一个新方向,除了用镜头表达农村的活力与农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外,还在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间指出了一条双赢之路,通过这部剧观众可以看到,在保护农村与发展农村方面,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办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