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超越还是毁经典?翻拍电影如何才能不“翻车”

中国电影报道 2020.06.23 来源:1905电影网
时长:06:23      建议WIFI下打开

行业新观察:如何才能让翻拍片不“翻车”?

1905电影网专稿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主创有新作了!据悉,《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主创林孝谦、吕安弦将翻拍2017年在日本上映的电影《一周的朋友》,并分别担任该片的导演、编剧。

日版《一周的朋友》剧照

无独有偶,上个月,王晶也公布了电影版《倚天屠龙记》的选角阵容,引发广泛热议。

文咏珊将饰演新版“赵敏” 图源:微博

近年来,有不少翻拍自国外经典IP的影视作品接连上映。2017年,由苏有朋执导、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嫌疑人X的献身》获得不错口碑,成功拿下4亿票房。

去年,以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为蓝本改编的《误杀》,也被视为是“本土化”较为成功的典型范例。12.6亿的综合票房,将导演柯汶利送至“10亿票房俱乐部”。

然而,尽管翻拍片众多,表现出众的却是寥寥。2017年,打着“忠实原作”旗号、翻拍自《家族之苦》《麻烦家族》,刚上映就遭遇了票房、口碑的双重滑铁卢。

《麻烦家族》剧照

紧接着,王俊凯迪丽热巴等一众人气明星加盟、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解忧杂货店》,也被观众怒批“不伦不类,给人带来彻头彻底的失望”。

此外,梁家辉执导、翻拍自同名作品的《深夜食堂》袁和平再度“出马”的《奇门遁甲》吴宇森执导的《追捕》等,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网友的纷纷吐槽。

为何同是翻拍片,有的表现出众,有的却时常“翻车”?

翻拍片为何会“翻车”?

《影视风向标》主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胡建礼认为,翻拍片需切忌“机械照搬”。

《家族之苦》《深夜食堂》等一众赢得影迷广泛赞美的影视作品,均建立在日本风俗及人文内涵的情感之上。因此,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本土化改编难度较大,一不小心就会丢掉原著精髓。

日版《深夜食堂》剧照

譬如《深夜食堂》中食客在一天疲惫后走入餐馆、与店主畅聊生活琐事、让一天的情绪和压力得到释放的习惯,就来源于日本的“居酒屋文化”。与安静恬淡的“居酒屋文化”不同,中国的宵夜文化大开大阖,是有人间烟火气和江湖味儿的热闹温暖。

当宵夜从炸串变为不接地气的“龙井虾仁”,当热情的推杯换盏变为温情脉脉的心灵鸡汤,一切都不对劲儿了。原版电影的粉丝不会买账,新电影的受众也很难接受这种别扭的“嫁接感”。

《深夜食堂》剧照

所以,仅将故事背景从日本“挪”至国内、在人物和情节设定上都与日版别无二致,且细节经不起推敲的《深夜食堂》,注定将遭遇“水土不服”。此外,一些被翻拍的作品太过经典,也会成为本土化改编的阻碍。

1978年上映、改编自小说《涉过愤怒的河》的电影《追捕》,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的第一批外国电影,曾在国内引起过巨大轰动,掀起前所未有的日本电影热潮。片中饰演杜丘的高仓健和真由美的中野良子,是一代人的崇拜偶像。

日版《追捕》剧照

过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很难接受新版《追捕》。即使导演吴宇森使出浑身解数,用“6000发真子弹”打出恢弘的枪战场面,观众依然难以忘怀经典版的历久弥香。

“之前的日本版实在太经典了,中国观众也太熟悉了。虽然主演张涵予等都是实力派,但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观众先入为主的印象。”胡建礼说。

翻拍片如何不“翻车”?

胡建礼认为,目前国内翻拍片大概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口碑好但票房不佳的,譬如根据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翻拍而成的《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质量过硬、台词精彩,评分也是目前翻拍外国电影IP中最高的。但由于其属于小成本制作,有些部分“话剧腔”过重,最终票房只有1400多万。第二类是口碑较差但票房表现较好的,譬如翻拍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来电狂响》

《来电狂响》依托《完美陌生人》的故事框架,并在前者基础上进行了较接地气的本土化改编,虽然5.8的豆瓣评分不算高,但最终拿到了6.4亿的综合票房。第三类是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比较典型的范例是去年上映的《误杀》。7.7的豆瓣评分,高达12亿的票房,完全称得上是成功的翻拍片。

第四类是口碑和票房都不好的影片,如《深夜食堂》和《麻烦家族》等,豆瓣评分在5分以下,票房也仅有2000、3000万。

综合以上四类翻拍片,不难看出:成功的翻拍片不仅要具备自己的灵魂和生命力,还要在尊重原有IP故事的大框架基础上,大胆进行本土化改编。“以小博大”突出重围、打败一众对手的《来电狂响》,就是本土化较成功的案例。

抛却影片立意不如原版深刻不谈,《来电狂响》并未照搬原版所有人物设定,而是依据国内观众需求,将整部影片变为了一部轻松但值得思考的喜剧作品。

《来电狂响》中马丽饰演的人物 与原版相比有较大改动

新版中的所有人物,都按照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节改动和处理,而“给女主播打赏”“职场性骚扰”等引发热议的社会话题,也被悉数加在了电影里,从而使整部影片更有了一些时代气息。

去年贺岁档大获成功的《误杀》,也是在原版基础上进行“升华”的一部佳作。

新版对印度原版中比较冗杂拖沓的情节进行了压缩,并在细节化上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合理改进。

导演在保留主要故事框架和情节的基础上,将原版中的“听经”段落变为泰拳,且通过交叉剪辑将泰拳对决与警察调查拼接在一起,既增加了国内观众的记忆点,也对影片中紧张氛围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谭卓陈冲的人物对峙关系,也比原版更加看点十足。

一场两位母亲的对峙戏,让所有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充满爆发力和戏剧冲突的对戏、层次丰富的布光、独特的视听技巧,都将片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推至高潮,让整条故事脉络更具张力。

“羊”作为整部影片的“麦高芬”,也起到了承前启后、推动剧情的重要作用。

新版对于意象的合理运用,不仅呼应了影片“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的英文译名,同时以意象呼应普通民众,使原有的立意变得更加深远。综合看来,在翻拍作品时,创作者首先要注意原作的可翻拍性。

原作的文化内核是否具备再解读空间,是否与本土契合,是否具备不可超越的经典性,这些都是翻拍前需要创作者思考的问题。而在翻拍过程中,创作者还需避免直接的“拿来主义”。

既然称之为IP,必然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忠实的受众群,创作者需在翻拍时建立逻辑自洽的独立故事结构,且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本土化处理,才能让观众更加对翻拍作品的故事和精神内涵表示认同。

文/娜塔莉·博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