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到《航拍中国3》 纪录片为何冷热两极
纪录片导演郭柯
1905电影网专稿 摄像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纪录片尤其如此。作为声画艺术的起点,纪录片将岁月的真实封印在光影之中。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是记录影像,还能给人思考。
“2018年就立项了,主要是讲临终关怀,拍的是音乐治疗师,我们主要拍摄地在美国,目前已经拍摄三个阶段了。”带给观众诸多思考的《二十二》之后,郭柯导演介绍了最新纪录电影《小天》的拍摄情况。
同时,他表示由于国外疫情原因,原赴美拍摄计划延后进行。大银幕上的精彩仍需等待,小屏幕上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后浪”汹涌。
《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国产纪录剧集片迎来一波制作、播出热潮。 “2700多年的古城,600多年前的听雨楼,不仅听见雨声,还听见平遥人的锅碗瓢盆,喜怒哀乐。”伴随着解说词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俯拍视角下,构成古城特色的青砖灰瓦建筑群。这是央视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航拍中国第三季》山西篇的部分片段。
除此之外,近期上线的《中国医生》系列、《人生第一次》、《文学的日常》频频引起观众讨论。但是,上一部引起现象级热议的院线纪录片还属2017年的《二十二》。无论是出品数量,还是作品口碑上,国产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市场之间冷热分明。
纪录片的“冰与火之歌”
目前,纪录片主要有电视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电影纪录片三种形式。随着网台同播成为一种趋势,电视与新媒体播出的剧集纪录片,成为市场主流。
内容方面,目前国内纪录片主要集中在美食、自然地理、传统文化、人生感悟四大类。正在热播的《航拍中国第三季》偏向于自然地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2020年4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五洲传播中心等联合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50.36亿元,同比增长9.4%。年生产总值约66.60亿元,同比增长3.3%。
2019年纪录片生产总值增量主要由新媒体和国家队组成。电视台全年生产总投入为23.13亿,同比基本持平;新媒体总投入约13亿元,同比增长18.2%。产出方面,2019年中国上映国产电影纪录片19部,累计票房5319万元,冠军为1147万元的《四个春天》。
在生产投入方面,剧集纪录片远远高于电影纪录片。
在产出端,数量与口碑的差距也就十分明显。不过,近年国产电影纪录片的题材越来越丰富成为一大亮点。其中,既有聚焦父母生活的《四个春天》,又有关注创业的《燃点》,还有记录“移动互联网一代”成长的《零零后》等。
“我们现在有一个选题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是关于疫情背后的故事。大背景疫情之下,选了五组人物来表现,可能还要和别的导演合作一下,现在争取早日立项。” 郭柯导演透露,团队已经在为新故事拍摄做准备。 摄影器材的普及,素人导演的入局,皆让此类作品内容越来越丰富。镜头下的烟火气息及人生百态,给观众更多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为什么冷热两极化?
“我觉得其实肯定比大家想象的要难一些,因为大家可能想的就是因为有《二十二》在前面,后面资金都很容易,其实也没那么容易了,但确实比以前要好一些。”郭柯向1905电影网坦言即使《二十二》名声在外,资本依然没有大众想象中的热情。
目前,纪录片制作模式基本分为外购、自制、联合制作、委托承制四种类型。剧集纪录片市场方面,多以平台或企事业单位、政府定制拍摄为主。这也让多数剧集纪录片的销售及收入,有了基本保证。而电影纪录片自制较多,面向院线观众,票房决定收入,面临更多风险。
“一般是这样的,大型剧集纪录片都需要依托平台,至于(能否事先确定)买家则不一定。纪录片的商业化程度很低,很可能出现没有买家赔本的尴尬。”张乐(化名)从事纪录片拍摄已有3年时间,主要负责统筹制片。
她过去参与拍摄的纪录片多以央视、芒果TV等主流媒体播出为主。即使这样,前期拍摄公司可能还需垫资进行。
“台里前期没有投资,现在我们目前的模式就是专题客户出制作和播出的费用,再有就是招商冠名,独家和特约播映这类,如果播出效果好,可以和台里联合制作,谈采购。”一位卫视平台自制剧集纪录片制片人如此说到。
同时,他也表示单体客户也有利润,主要是制作费。
据前文所述《报告》显示,近10年来,中国纪录片市场规模大幅增加,但以定制市场、委托制市场为主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一半靠政府,一半靠市场。完全依靠市场(包括版权和播映权销售、付费观看)和广告销售收回成本的纪录片凤毛麟角。盈利能力较弱是纪录片市场的常态,这样反过来制约资本的进入。
受众群体方面,过往纪录片市场以“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小众人群为主。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片的走红,受众群体开始向大众靠拢。但观看氛围的养成与观影圈层的外扩,仍需时间来培养与沉淀。因此在文艺青年居多的豆瓣上,纪录片往往得分较高,特别是剧集纪录片。以小镇青年为主的院线市场,票房成绩相对不理想。
这也解释了为何名称、素材均无太大差别的同一纪录片,为什么在剧集、电影两种形式上的口碑相对撕裂。
比如,2016年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在前电影在后,但两者豆瓣评分别为9.4分、7.6分。相似的命运,也发生在何苦导演的《最后的棒棒》身上。
我觉得真正所谓进入院线的纪录片,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包括从业人员在内的链条,像故事片,现在有院线电影,有网络电影,所以大家分得很开的。”郭柯导演认为,可能是纪录片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一部作品在院线和剧集两种形式上,会出现不同市场反应。
此外,故事片里有演员的市场号召力存在,而纪录片里基本都是素人的真实故事。其他类型的影片,也有创作空间为影片打磨更好的观感,以迎合市场与观众。像电影纪录片《张艺谋与他的“影”》中,虽然主角卡司不小,但内容以幕后拍摄纪实为主,目的也是为正片宣传做预热。
纪录片的冷热两极化,是由内而外的。在国产动画、科幻类型,出现《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掀起的投资热潮面前,《二十二》为国产电影纪录片争取的市场关注反而正在消退。
无论是剧集,还是电影纪录片从业者都值得人们去尊敬,因为他们基本都是“用爱发光”,靠热爱与情怀前行。
纪录片未来路在何方?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投入规模保持持续增长,生产投入由2013年的17.1亿元上升至50.36亿元。未来,国产纪录片市场还有很大的商业潜力。
“第一,扩展投资渠道,完善产业链。目前,国内纪录片的投资一半还是来自传统媒体、新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定制,依靠专业队伍银行贷款和社会风险资本的投资还是很少,纪录片的市场营销投入更少,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减少对平台的依赖。”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还表示,企业之间以及播出平台之间,国内外纪录片公司之间的合并、合作等资本运营活动应该加强。
政策方面,2018年上半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旨在鼓励带有鲜明时代印记、彰显时代精神的纪录片精品。此外,《通知》还规定,“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全年在19:30—22:30时段播出国产纪录片总量不得低于7小时”,支持和鼓励地方电视台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开设纪录片栏目。
《通知》还就实施纪录片人才培养工程、纪录片海外推广计划做了说明。国产剧集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风味原产地·云南》等登陆Netflix。手机、摄影机的普及,为更多素人进入纪录电影拍摄领域提供契机,也为题材的多元化埋下伏笔。
擅长运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电影的贾樟柯,曾在其电影手记里提及“数码摄像机的出现,让拍摄更简单、更灵活、更便宜,它使更多人可以摆脱资金和技术的困扰,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电影实践,将会改变中国电影的精神,就像越来越多的人依靠数码相机拍摄纪录片与实验电影一样。”
贾樟柯年轻时期
对于电影纪录片的长期发展,政策扶持与院线方面的配合、专业人才的配套等重要因素不可忽视。纪录片以故事为主的同时,起到辅助作用的视听质感也应重视。
“我觉得纪录片肯定以后发展是越来越好,因为大家对纪录片开始形成一种收看习惯,如果有更讲究更考究更好的这种纪录片慢慢出来,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良性的这种循环。”对于行业未来发展,郭柯导演持乐观态度。
从《二十二》到《航拍中国第三季》,国产纪录片市场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诸多变化。在政策扶持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国产纪录片发展充满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