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思考:中外合作,互通互融

赵卫防 2020.05.26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若干思考

《流浪地球》剧照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以一定的增量在不断拓展。比如,2013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及销售总额为14.14亿元人民币;至2016年这一数值上升到38.52亿元;及至2019年,中国电影海外营收再度扩大,其中北美地区的票房为2094.56万美元,为近三年最佳成绩,《流浪地球》一片的北美票房达到587万美元,成为六年来在北美地区获取最高票房的华语片。但这种增量与其国内票房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与美国、韩国、印度等电影强国的海外收益也相巨甚远。故此,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短板状态并未没有得到彻底性改观,仍需要针对某些难以攻克的顽疾进行思考,并继续实施艰辛的布局和努力。

首先,观念层面的某种偏颇还需调整。当下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更多是商业诉求,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电影业界、学界,将海外票房视作重要的考量标准。票房作为经济指标固然具有量的直观性,但却并不具有质的规定性,因为文化的传播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而非短期的急功近利。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应该具备文化高度和视野,更重要的指标是中国电影在海外怎样进行有效传播,如何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等。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应在文化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另一方面,当下执行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主体并非国家政府主体,而是各类电影企业,其海外推广大多是从企业利益出发的商业推广,经济回报是其主要诉求,推广行为不可避免地受经济因素主导,在面对推广地区的本土电影时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有关政府主体应该作出举措,一方面,海外推广应执行以传播国家文化为主体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体的国家战略,其所站的位置也应比企业个体更为凸显;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应从政策、资金方面对各企业进行扶植,不计较一时的经济得失。对观念的调整,是补足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短板的关键。

其次,虽然不能仅以经济指标来作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考量标准,但仍应将海外的主流电影院线作为推广的主体渠道,只有构建起这条主渠道,海外传播方具备规模性和有效性。其他渠道,诸如海外电影节的获奖、海外影展的放映、作为文化交流的海外放映等,是必要的补充渠道,他们无法也不能代替主渠道,海外传播的重点仍在于主渠道的探寻与拓展。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史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李小龙电影”为主的香港功夫片,此次浪潮使海外观众真正认识了中国电影,竖起中国动作片的海外标识;第二次浪潮是新世纪之初,李安张艺谋等华语影人推出高科技动作片,使华语电影与全球电影真正接轨,完成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转型,从类型、叙事、影人等各方面再次树立了华语电影的海外品牌。两次“走出去”的浪潮,都是中国电影进入国外主流院线的结果,而其他的电影文化交流,虽然必要,但很难引发巨浪效应。因此,进入海外主流院线,应当是中国电影实现海外传播的主体渠道,我们的布局和拓展都应围绕这一主体进行。

有效做好中外合拍电影,是当下解决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应当思考的第三个主要问题。中外合作制片是有效实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关键之举。其一,中外合拍片一般由中外影人联合主创,在文化表达、美学手法等方面消除文化折扣,体现共通价值,较好地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其二,合拍能够搭建平台吸引外资,且完成后的合拍片能够在合拍方所在地区上映,顺利获得海外市场回报,实现电影的国际传播。其三,中外合拍片历来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力,在每年度中国电影海外销售较为成功的影片中,合拍片占绝大多数。目前,产业和美学升级的需求以及电影“走出去”的诉求,使中国电影的全球化合拍策略逐步升级。迄今为止,中国内地已与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也完成了与俄罗斯等未签署合拍协议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制片,至2019年获准立项的合拍故事片94部,创近5年合拍片立项数量的新高。这些都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奠定了基础。

然而,目前中国电影的对外合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大部分的中外合拍片在表达层面不能进行文化互融,更多是将合拍方两地的文化生硬地对接在一起,没有表现出共通价值,结果是剧情不伦不类、千疮百孔,两国观众都不接受。这在中美、中韩合拍中尤为明显,如在中美合拍片中,要么以美国大片的“普世价值”和类型表达为主,或是生硬地加入一些中国情节和中国面孔,并融入到强势的美国式的表达之中;要么将中美两国文化直接混搭、两国价值观生硬堆砌。中韩合拍亦是如此,两国虽有文化同源性,但双方表达方式的膈膜、创作观念的不同及观众接受的差异非常明显,中韩合拍片的主创较少顾及这些,只是将表面看似同源实则相距甚远的两国文化和美学表达直接对接,使合拍片“水土不服”现象严重,至今未有一部中韩合拍片获得过真正的成功。再者,近年来,中外合拍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这些影片的目标市场都是中国市场。中国拥有庞大的电影市场,这让一些合拍片的投资方将目标市场定位在中国,导致海外销售困难,不利于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此外,中外合拍电影的立项门槛仍然较高,政策优惠也不到位。中国虽已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合拍协定,但对除港台之外的其他地区,在合拍立项方面均有“中外双方投资不得低于15%、必须有中方主创、需要在中国取景”等硬性规定,这使得很多合拍项目未能获得立项,大批的国内投资转投好莱坞电影,这不仅使资本外流,还挤占了国产电影市场,严重者甚至危及文化安全。在政策优惠方面,当下,无论是北美、欧盟或是亚太地区,其对取得合拍立项的电影项目均有税收、基金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这些一直缺失于中国的合拍项目,挫伤了中国影人对中外合拍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中外合拍应当在制片模式、创作理念、文化表达等方面互通互融;对中国元素的嵌入应该合理、自然,合拍片的市场定位不能仅限于中国,努力拓展全球市场;且在合拍片降低门槛、提高优惠等方面灵活掌握。这些均是目前以中外合拍实现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关键举措。

实现中国电影有效的海外传播,还需进行太多层面的思考与布局,比如,在亚太、北美和欧洲三大海外市场中,合理分配资源与力量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应当把亚太市场作为基础,在经营好这一传统海外市场的同时,再努力拓展北美市场,有计划和限量地打开欧洲市场,避免力量均分、全面开花,不可仅将目光盯在北美而任由基础性、主体性的亚太市场离我们而去。(作者:赵卫防,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