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他们平凡无奇,他们璀璨夺目
春生夏长,万物繁茂。此时,每个人都在为复工复产付出自己的努力,无数劳动者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与以往不同的医护形象。
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们乐观坚强、苦中作乐,他们责无旁贷、一往无前,他们是光荣而伟大的劳动者,更是平凡但鲜活的普通人。他们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生如夏花,璀璨夺目。
《今日影评》“五一”特别节目《致敬劳动者》,“小长假”每周一至周五晚十点档与您相约。让我们一起致敬璀璨夺目的医护工作者。
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与我们共话可爱的劳动者们及电影里的那些劳动者故事,致敬可爱的劳动者们。
镜头里的医护工作者
在全社会有序复工复产的当下,很多人都在为社会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但在所有努力上进的劳动者中,医务工作者依旧是最让人们动容的。
不管是钟南山、张文宏,还是许许多多在全国各地救治病人的平凡医务工作者,在这关键时刻勇敢逆行的身姿,都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美的画面。
“过去我们很难见到他们尊容的医务工作者,出现在我们的眼里、镜头里、心里”,周星由衷地说。
在希波克拉底理念的支撑下,在身为医护工作者的信念感与责任感的促推下,他们做出了英雄的选择。而镜头中记录的他们的生活点滴,又让我们看到英雄光环之下,他们也只是一个个平凡人。
有一个小女孩在康复出院的时候对医护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以后走在街上我没有认出你们来,请不要伤心”,这段话也曾触动了许多观众、网友的心。医务工作者都穿着防护服、白大褂,因此以后疫情解除了走在大街上,医生也许能够把患者认出来,但是患者真的认不出来医生。
对于“视人命大于天”,不顾一切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来说,康复送别的那一声“珍重”,就是一个个小目标的“终点”,也成为患者深深铭记的一刻。
中国医疗题材影视作品
谈到中国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周星表示,“影视作品中对于医生的表现与认知,与他们真实的形象实际相差甚远”。在过去的银幕表现中,医护职业只是被视为一个普通的职业,没有得到深入的阐释。更进一步说,从银幕呈现的数量来看,关于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也是非常不足的。
据周星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上万部电影作品中,医疗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不足百部”,而这样的比例显然“太低了”。
而在已有的医护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中,医生又往往被当作精英阶层、偶像阶层的客体,专业、帅气、严谨,甚或有些趋于完美虚假,与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鲜活的医生形象很不一样。
诚然,艺术作品需要有适当的夸张来吸引眼球,但接地气地、真实地表现医生生活,也是非常必要的。对此,周星呼吁,打破中国医疗题材影视作品现存的两大问题,塑造最真实可爱的中国医护人员形象,产出真正有温度、有力度的作品。
医护工作者的形象塑造
幸运的是,在为数不多的医疗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中,依然产生了许多不错的佳作。周星表示,《白求恩大夫》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片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他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周星介绍道。
片中,军区司令员安排厨房给辛苦治病救人的白求恩大夫做些好吃的,于是大家想办法为他做了一份鸡肉煲。小警卫员劝他吃完才能更好地为前线服务,并表示不能浪费粮食。而他则请小警卫员坐下来,给他递上一块鸡肉,笑着说“吃,八路军不许浪费”。由此,他的鲜活形象便树立起来。
而潘虹主演的《人到中年》中所塑造的女医生形象,也为周星所称赞,“她竭尽所能,耗尽自己的精力,鞠躬尽瘁为这份职业付出,表现得非常出色”。这些影片,都是医疗题材的经典之作。
周星口中“把医务工作者返回到人的层面”,不避讳“人”的真实表达,也许才是这些作品直击人心的最强“武器”。而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观众对未来医疗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