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漩涡中的《成化十四年》,带来了哪些网剧市场的新思考?
“35集才是故事的开始,你们看看吧!这剧要早这么拍不就好了吗?”
《成化十四年》播出将近一个月,终于在一片口碑围攻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开始有书粉安利剧情,而会员超前点播的第35集,就是这条血路的开端,甚至因为这一集的内容,还直接拉高了这部剧的豆瓣评分。
朵儿拉下线之后,观众终于把她从“女主角”的位置放下来,此前曾弃剧的原著粉回归,一直追剧的观众也解锁了剧情,获得了更多惊喜。从宣布IP改编时原著粉的惊喜,到公布选角后的期待,再到播出期的重重口碑质疑,以及目前随着剧情更新后的评价回升,《成化十四年》好像坐上了一列过山车。
双男主+探案+美食+古偶+喜剧,这些元素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有爆款代表作,而《成化十四年》几乎结合了所有这些讨喜的元素,却没能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心?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娱理工作室独家对谈了《成化十四年》的总制片人李密,得知了这部剧背后一波三折的创作故事。从剧本改动、左右摇摆的选择,对于安全播出的疑虑,到想要突破内容桎梏,以及接近收官时对于这部剧的思考等等,李密都一一进行了讲述。
《成化十四年》海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热门IP题材改编的《成化十四年》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具有讨论意义的案例:影视剧创作应该顾忌的受众是谁?改编内容时应该遵循影视创作规律还是忠于原著?内容元素要垂直还是多元?这些可以讨论的空间也是这部剧除评价、口碑之外,更大的意义所在。
以下内容根据采访实录整理。
选择
2015年,IP改编市场刚兴起不久,我让我们公司的一个90后团队去市场上接触一下他们认为还不错的项目,看看有没有合作开发的可能,很快他们就向我推荐了《成化十四年》。那一年,同类型的改编作品,几乎都还没做出来。
从总制片人的角度来看,我需要决定选择怎样的一个盘,我可不可以做电影?可不可以做网剧?可不可以做游戏?2015年年底时,我当时心里想的更多的主攻方向是做电影。
所以我要找到一个“厉害”的人来帮我们做这个电影的监制,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成龙大哥。于是我拿着小说,冲到了大哥的经纪人面前,把小说给了他。也大概是同样的时间,我们的网剧也开始规划了。
随着市场变化,电影的剧本我们还在不断改动,而且电影市场的风险太大,我们也在等待机会去把它完成。所以反而是网剧先行一步,更快和观众见面了。
《成化十四年》监制成龙
网剧的第一版剧本是我们项目负责人找到的编剧程曦和魏军,我们大家都有很清晰地认定,要忠于原著的基础概念走下去。第一版剧本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就是“挺好的,没什么毛病”,只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扩充了一些集数,但内容的主线没有改变。
最终版本的剧本,我们也拿给一些审稿人看过,当然也包括一些没有看过原著的人,这些人给到的反馈和我们自己对剧本的认知是有出入的,他们会觉得“这是什么,好平淡啊。”这样的意见反馈多了,就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空间,“我们现在想的方向对吗?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敢不敢冲一下?”
很多当时做网剧项目的人都对我们的第一版剧本提出了意见,“好像缺点什么,但是又说不出来。”所以,当别人再夸这个剧本很淡很清幽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风险——这部剧要表达什么?只是探案吗?兄弟情吗?你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些疑问就给到我们有了空间去接受另外一种可能性。
《成化十四年》海报
所以,当我们选定郭爽导演来执导这部作品,他提出来要重新做剧本的时候,我们也想说“那就试一试”。和之前的剧本相比,他确实是做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做这样的改动,我们不犹豫吗?也犹豫,所以一开始我让导演先尝试了3集,我们看了这次前3集的剧本后,会觉得人物从文字中蹦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角。
2018年年初,郭爽加入这个项目,一直到年底开机之前,我们都是在不断修整剧本。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演职人员看完剧本之后,都是认可的状态,尽管和之前的内容是有颠覆性变化的,但得到的反馈是,“在剧本中看到了人物成长,看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看到了烟火气”。我们剧中那么多老戏骨,也都是看了剧本才决定出演的。
《成化十四年》剧照
安全
2018年,影视行业已经开始动荡了。6月份我们进入筹备期,外界压力已经开始来袭,横店几乎没什么组在开工了。你会感受到“做一个作品,好难啊。”
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原著题材的敏感性,是不是要考虑更多的安全性?这个时候我必须要跳出来,不再是一个创作者,而是要从宏观角度去看这个项目能否继续推进。
导演在设置朵儿拉这个角色时,最初并没有那么多戏份,原定第24集就要被炸死,但为什么到了第34集才被炸死?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导演,他的回复是,“这个人物一开始是出于功能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但我们不能只把她作为一个功能性的人物,要把这个人融入到案件中,让这个人和整个大的案件有更多的联系。”同时,我们也把第一版剧本的原编剧请回来把握后半段的剧本。
就好像每一起小案件中,都有一些功能性人物一样,朵儿拉就是那个贯穿全剧的大案件中的一个功能性人物,只不过我们这部戏是一环套一环的,很难一一去拆解,所以书粉可能就觉得“你这是加了一个所谓的女主角。”
《成化十四年》剧照
再来就是从原著双男主变成了现在的三男主设定。在导演的创作里,他很喜欢汪植这个人物,所以在创作新剧本时,我们就做了这样一个“铁三角”的改编,汪植身上确实有加入一些闪光点。
和原著相比,唐泛也确实被削弱了一些,他身上的某些点被分给了汪植和冬儿,这其实也是导演想要的效果之一,他不想要一个所谓“完美人设”的唐泛,而是要有可爱、有缺点、也有一些小聪明的唐泛。
至于观众说的“幼稚”......说真的,一开始看片的人都没有感觉到,反而是在他身上看到了生活和探案过程中的反差感。
汪植的角色设定和其它影视剧中的西厂人物是有所区别的,也是有新鲜感的,以致于这部剧播出之后,汪植的受欢迎程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汪植的扮演者刘耀元是最后一个进组的。在原著里,他本身就有一批粉丝存在;二度创作时,这个人物又被加强了;再加上给他的定位就是要全新人演员,所以这样一个有分量的角色是很难抉择的。刘耀元是一个没什么作品的新人演员,选定他的时候,已经试镜过太多次了。
隋州的个人魅力挺强的,就是淡淡地陪在你身旁的那种人。这种陪伴感和演员自身的声音是很搭配的,我们不是没有给他找过配音,是真的找过,结果配完之后,我们所有人一致认为,“太不隋州了”。演员本人的声音有一种无可替代感,当然也确实有一些口音,但这也是我们要做出的取舍。
官鸿的配音就做到了贴合人物、贴合他自己本身的声线。唐泛的台词很多,官鸿平时的声音也是蛮可爱的,在选择使用配音时,我们也是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了现在这个最接近官鸿自己声线的声音去做了后期配音。
这几位演员的选用也曾被肯定过。第一次公布角色海报时,很多书粉来告诉我们,“哇,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那个人。”我们当时心里好高兴,因为我们选择的演员被大家接受了。
随着更多物料被放出来之后,我们把大家的期待值又拉高了很多,但是成片播出后,观众发现剧和自己的期待有差异,可能就会有一些失落感。
舆论风向一下就变了,这个转变不光有观众的反映,还有此前一起看片的宣传、后期、平台的工作人员等等,都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真的不好看吗?我们之前那么喜欢,平台都是打出S级的项目。为什么和观众的反馈相差这么大?”说实话,在播出之前,我们确实对这部剧太自信了。
在骂声中,那些觉得《成化十四年》真的好看的观众,慢慢地也不敢发声了,因为他们也在怀疑自己的内容审美。这场舆论的导向就像是龙卷风,把我们的一切期待都打乱了,“女主角”的话题不断被制造,后面的剧情走向具体如何,大家似乎已经没有耐心想要知道了。
还有人骂我们,“你们改成这个样子,不如不叫《成化十四年》。”这些评论我们都有看到,反过来我们也在思考,美食、吃货、悬疑等元素都给到观众了,为何却造成了观众的流失?是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太多了?
我们主创人员的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有些不甘心,就好像我们认真去做了一部元素齐全的舞台剧,但是售票口和内容切入点都选择了原著小说的题材,我们的表演还没有开始,第一批买票进来的观众就已经开始嚷嚷着要退票了......剧中很多有滋有味的东西,很多我们用心在做的内容,其实都没有被观众看到。
我们当初的观众定位,就定在更为大众的影视剧观剧人群,但是这部分观众却被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影响,还没有给我们太多机会,就已经被击退了。
这就是网剧市场,很现实也很残酷。每天想着“是不是把所有元素都放进去,就能成为所谓的爆款?”答案是:不可能。
前几天,我收到了《成化十四年》原著作者梦溪石的微信,她说,“今天有个普通路人观众有跟朋友说《成化十四年》很好看,我自己在闭关赶稿,到现在还没来得及看。亲爱的恭喜你。“
我当时就特别想哭。确实,关于原著的内容,是我们照顾不周。我希望《成化十四年》这部剧的尝试,可以成为市场中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也可以给后续IP改编内容辅以更多的思考。
我们也在想,是不是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哪些地方确实做得过多了?或者在在安全性的掌握上有没有把握好限度,这个拿捏的过程,我们是不是过于保守了?
现在的《成化十四年》是我们选择的风格,不被观众理解的后果我们也会承担,只能去面对它,但同时也希望那些路人粉的声音不要被忽略掉。众口难调,一部作品肯定每个人理解都不同,“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尊重和我一起工作过的所有创作者们,这部剧的改编大方向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定下来的,既然是一起定下来的,那就要一起去面对:观众对这个方向的改编不买账,那好,那就下一次再做好一点。
《成化十四年》的第35集,是一整集的闪回,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种创作方式在国内极为罕见,在美剧中偶尔会用,通常用来体现最初的人物成长,确立主要人物目标和人物关系,解释主线的前后因果等。
在剧集内容偏后的地方,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来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三年前的一场巨变,讲述主人公们为何会在故事最初呈现出那样的状态,讲述命运的奇妙之处。然而,这样的内容,却并非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了。
在大数据计算观众的喜好时,一切似乎变得颇有依据,一切又似乎开始虚无缥缈。作为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就要考虑受众、改编法则、要考虑更多观众的感受、评价,这似乎就已失去了创作者应该有的内容坚持和本心。
倍速时代,观众的看剧时间被压缩,对于剧集内容的耐心程度也在不断缩减,“一集弃剧“似乎已成常态,像《成化十四年》这种在后续内容中才不断有惊喜的剧集,是不是理所应当就该被埋没,没有展现的舞台?
尊重观众的观看喜好去做一部影视剧作品,并不意味着一味地顺从、讨好,优质的影视剧内容需要打破传统的创作模式,也需要足够的展示空间。
《成化十四年》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