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彰显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
原标题:彰显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谈“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
根据红色经典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电影《智取威虎山》 剧照资料图片 |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这是对经典作品特色与价值的高度凝练,也为新时代创造文艺精品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作品序列中,有一部分属于红色文学经典。何谓“红色文学经典”?按照“常念为经、长数为典”的概念界定,红色文学经典就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积淀和千锤百炼的时光筛选,留存下来的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的作品,而且是那些最具代表性、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思想引领力,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新能量、彰显新魅力。
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弘扬和拓展
“红色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对当下文学写作具有镜鉴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紧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精神方式参与国家和民族聚力前行的历史进程。
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分别为《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小说,聚焦自晚清末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系列重大事件,以宏伟的史诗格局和磅礴的精神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中国人民抗敌御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钩沉出中华民族在困厄中破旧立新、求变图强、不断创新的历史发展逻辑。
如杨沫《青春之歌》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静,先是对封建专制家庭和黑暗社会展开个人反抗,进而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作品描写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内,整个社会的历史图景,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提炼出知识分子只有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人民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才有光明出路和美丽青春的思想主题。
如今,一些优秀长篇小说对“红色经典”的现实主义精神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如梁晓声的《人世间》,以关注时代、关注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的现实主义情怀,致敬平民的理想、尊严和荣光。作品通过表现从北方某城市一个平民区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奋斗历程,勾连起中国社会近50年来的重大变迁。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尽管他们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但始终恪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伦理道德。《人世间》凭借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朴实日常的平民视角、接地气有温度的语言,标识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丰富英雄人物画廊
“红色经典”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思想导向,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引领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精彩阐释生命个体与国家、人民、时代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弘扬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红色经典”所塑造的那些忠于革命信仰、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英烈形象,那些将卫国安邦的责任扛在肩上、将平民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面对火海刀山和流血牺牲也万死不辞的解放军英雄将士形象,飞扬着生命激情,辉耀着中华魂魄,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示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厚文化意义。
英雄主义书写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有新的开拓。如老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以战争、人性、人情、爱情纵横交织的维度,扣住解放战争背景下挺进大别山一场激烈战斗中的人与事,铁血激荡的战争场景和鲜活丰盈的人性细节交相辉映,生动传神地刻画解放军指战员革命信仰的忠贞不渝、战斗意志的勇毅坚韧和纯真爱情的浪漫飞扬。
今后,我们应该以精湛的艺术水准和丰盈的审美召唤力,更生动、更具体、更细腻、更鲜活地塑造各行各业的英雄形象,刻画出红色基因传承的“红色谱系”。
艺术手法上融会贯通
“红色经典”提供的宝贵艺术经验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有机整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笃实与空灵、明晰与隐晦、纯粹与杂糅等艺术思维和审美风格,建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
实事求是地说,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一些“红色经典”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方式的基本遵循,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创新,对多种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以及在现代汉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丰富与工整,值得认真总结学习,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比如曲波的《林海雪原》,因其故事具有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被誉为“新中国的新武侠小说”。作品虽然采用的是单线叙述方式,但故事体量却丰饶、曲折,众多时空、场地、事件,被不断地织进来又穿出去,可谓一波三折、奇峰迭起,情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因后果链锁紧密而又层次清晰,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大都生动传神,接地气又见功力。
优秀文学作品在艺术构造上都有独到的匠心,从文本结构的创建、故事情节的铺叙到文化意蕴的彰显,从叙述方式的选择、表现手法的穿织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讲述一个写在当下却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秦腔学艺的学徒易青娥到名角忆秦娥的成长过程,展示一个人、一出戏及一个剧种近半个世纪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作者在社会生活的风云际会中,在时代变迁的腾挪间,在人物具有苍凉底色的婚姻生活细节里,打捞起生命永在的希望,汇聚成人性向善向美的力量。当易青娥终于成为秦腔名剧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时,她同时也将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自我生命中的“主角”。整部作品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立体饱满,地域风情鲜活丰饶,方言口语活色生香,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老到。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红色经典”的精神财富更不能抛弃。国族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面向未来,我们的作家既需要以笔为旗,立足大地、仰望星空,又要以笔为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坚实的思想质地、雄浑的艺术旋律、沉厚的史诗风格和鲜活的审美魅力,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作者:李掖平,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08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