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回报率3000%?"电影理财"圆不了你的发财梦
1905电影网专稿 十月中旬,就在年度热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临近下映之际,一则影片巨额分红的消息疯传网络。投资60万,回报近1800万,这样惊人的投资回报率一时间令无数网友对“电影理财”亮起星星眼。
流言始作俑者:“入账”短信截图
尽管这则传言终被影片官方证为谣言,但近期重新抬头的“电影理财”话题却引发了行业甚至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个人客户设计的电影金融理财产品,究竟是一本万利的投资良品,还是有去无回的忽悠陷阱?《今日影评》与娱乐资本论创始人、资深媒体人郑道森展开了一场深入的独家对话……
《今日影评》独家对话郑道森
Part.1
谣言背后,骗局重重
影视投资收益回笼,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所投项目如《哪吒》般赚得盆满钵满,对于投资者的所谓“分红”也几乎不可能在影片映期就率先结算。
《哪吒》的分红谣言似乎不攻自破,但其中涉及的金额回报却并非毫无来由。
郑道森为《今日影评》算了一笔账:按目前的票房分账规则,投资方可拿到全部票房收入的约三分之一,那么票房超49亿的《哪吒》则可为资方带来近17亿的收益。相对据传1亿左右的投资成本及可能差异化的投资回报条件,谣言中的30倍投资回报率尽管偏高,却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超高回报诱惑,自然催生出诸多利益陷阱。就在《哪吒》初爆之际,其在片尾预告的“封神”系列动画电影《姜子牙》,便被不法分子巧借出品方名目散播虚假投资信息。在《姜子牙》出品方联合发布反虚假投资声明后,《唐人街探案3》《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影片项目也纷纷官宣对抗骗局。
这一联合声明甚至比《姜子牙》定档官宣还早
这些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骗局之所以能持续出现,在郑道森看来,与大众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密切相关。普通老百姓既不了解电影分账算法,也无法透过清晰渠道去证实那些理财公司是否拿到了其所宣称的电影投资权,一旦碰上包裹光鲜、群星充斥的项目书,很难保证不会上钩。
类似项目PPT中总是热片巨星云集
在电信诈骗频发的当下,对电影投资更无概念的老年人极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曾在电影频道出品影片《巨额来电》中出现的诈骗剧情,险些在现实中重现。
上海一位大妈被一个宣传“必赚”的所谓“大电影”项目忽悠得团团转,42万没有犹豫地就要砸进骗局——好在最后一刻及时被警方劝止。
Part.2
电影理财,别掺和了
电影投资,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往往都是《哪吒》这般辉煌的现象级个案。可对于影视投资行业而言,赔钱往往是更常见的结果。
影视圈不相信眼泪
郑道森直言,100部电影里,可能只有10部能够盈利,大多数电影可能都是亏损的状态。
10%的赚钱概率,专业的电影投资机构都无从避免,对于有意投资电影的“散户”而言只会更为艰难。被郑道森定义为“非标产品”的电影,其投资金额多少、何时能够回收、投资收益几何等与腰包挂钩的关键问题都无法量化及准确预测。倘若摊上无法完拍、无法上映的烂尾项目,所有投资更是与打水漂无异。
这个“水漂”可能连响都打不出
我国《电影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参与摄制电影片。可对于电影投资这种高风险金融行为,专业机构尚不能保证全身而退,缺乏专业判断及行业经验的普通个体参与其中只能难上加难。
据郑道森向《今日影评》介绍,近似“电影理财”形式的“电影众筹”其实已经是业内的老话题了,早在2013年就有电影项目透过这种渠道进行募资,不过也是赚少赔多。2014年,某度牵头发行的电影《黄金时代》众筹产品就因影片票房失利而惨败。
2016年的贺岁档冠军《美人鱼》,曾透过银行渠道发行包含影片投资份额在内的专项理财产品。可随着影响极为恶劣的《叶问3》投资人受害事件及近两年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电影理财”几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郑道森感伤地向《今日影评》表示,理财产品之于电影只是一种用来挣钱的商机,且挣的并不是电影本体的钱,可一旦出现类似《叶问3》式的不良事件,却会对电影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伤害。
电影的金融属性到底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开掘?《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透过众筹完成项目且造出精品的经过,令郑道森记忆犹新。《今日影评》也曾就电影衍生品众筹事件展开讨论,但面对电影与金融相结合的问题,他仍持审慎态度。
“电影当然可以和金融进行结合,但我的观点是,电影如果要和金融进行更好地结合,需要引入公开、公平、公正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包括政府的介入。”
良性的“电影理财”方案,需要类似房管局、证券交易所等的官方指定或认可的产权交易平台。但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官方机构出现。备案体系及第三方公开监管的欠缺,也致使普通民众无法公开了解理财产品所属公司的投资份额真伪详情,这对于大众参投电影而言无疑也增加了壁垒。
“在2019年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我们建议要有多远离多远,或者说要远离电影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