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双子杀手》面临技术与故事的错位 李安错了吗?

东东 2019.10.23 来源:今日影评
时长:08:00      建议WIFI下打开

口碑票房双遇冷 《双子杀手》如何面对技术与故事的错位

1905电影网讯 10月22日(周二)22:18,本期《今日影评》特邀电影行业观察员师烨东,与您一起聊聊《双子杀手》:如何剑走偏锋,同时剑指未来?敬请关注。

李安错了吗?

随着一个叫#李安错了吗#的话题热度不断上窜,关于《双子杀手》的讨论再次闯入公众视野。

由李安执导,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双子杀手》已于10月18日在国内院线正式上映。从卖相上看,著名华裔导演+国际影星+新技术,本片该是很被看好的,实际却在北美和中国接连遇冷。

猫眼专业版app数据

时光网发文称:“《双子杀手》北美遭遇严重遇冷,可能亏损6千万,在影评网站收录的203家媒体中只有26%给予其正面好评,平均分4.66分。”

据猫眼专业版app数据,《双子杀手》虽在国内上映首日以5966万元票房成绩拿下单日票房冠军,但在次日单日票房就排到了第三,第三天甚至被上映21天的《中国机长》超过,上座率也不够理想。

猫眼专业版app数据

李安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还有很多好奇心需要满足,很多疑问需要解答,我想为其他的同业尤其是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创作一个新的可能性。”

但如今,这种可能性似乎正在逐步缩水。人们开始关心,还有没有人会投资李安,120帧的探索能否继续,会否中止。

“一个人,没有同类。”

李安错了吗?还是观众错了?

这场关于“对错”但实际并不存在“对错”的讨论正在发酵,我们决定换一个思路,以李安对120帧的技术探索为前提,讨论一下,究竟怎样才能让观众认可,实现导演的诉求,争取“同类”。

用好技术

首先我们发现了第一个矛盾点。

电影《双子杀手》主打的是120帧4k3D技术,以及在这一技术基础上实现的视觉效果。但真正能看到这一版本影片的观众则少之又少。

我们采访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影城经理,讨论为什么观众偏偏不为这部影片买单。他们的回答是,他们所在的城市无法实现cinity影院的观影条件,大家看到的仍是24帧和2D版的《双子杀手》,最高清的版本也仅停留在60帧。

用看过普通版和cinity版的“权威”老编康康的话说,“这两个版本压根不是同一部电影”。

电影行业观察员师烨东则分享了自己看24帧、60帧、120帧三个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感受,其中有一个片段令他印象很深。

“比利·林恩被打倒的时候,看前两个版本(24帧、60帧)心里好像有点难过,但是看到120帧的时候,把比利·林恩的眼神都看得一清二楚,它带给你的心理冲击会更大”。

“我不自觉地留下了眼泪”,师烨东坦白说,“所以有对比,你才能知道技术到底能带给你什么”。

因此,我们能做的无非两件事,一是提高普通版水准,尽可能在2D、24帧的技术条件下,呈现更好的画面。比如,多位看过两个版本的观众提出的色彩明暗问题,我们可不可能通过后期制作,对普通版做出更精细的调整呢?

毕竟,它虽然没有满足本片的先锋内涵,却真正面对着最为广大的那群观众。

其二,是增加一些奇观性画面,让120帧4k变得更必不可少,吸引更多普通观众走入cinity影院。

这一点可以参考《阿凡达》的3D尝试。它不是第一部3D电影,却第一次取得了成功。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它通过商业化设计推动技术层面的革新。

具体来说,它打造了一个独特的“阿凡达世界”,这个世界是充满想象力和奇观设计的,要“沉浸”在这个银幕世界,就必须通过3D呈现。

而《双子杀手》除“追车”“爆破”等镜头外,对技术的浅层凸显(观众一目了然的)部分还不多。海面的极佳呈现则让观众还没看过瘾,就被“喊停”。因此,如果使用这一120帧、3D、4k技术的影片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情况大约会好一些。

讲好故事

第二个矛盾点,在于故事。

续上文话题,当一个主打技术的影片因为影院设备困难以及对观众猎奇心理的满足不强等问题,被大大削弱技术的优势,我们还剩下什么?

答案是故事。而《双子杀手》恰恰没有费力气去讲一个叫人耳目一新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先论具有自动“控评”能力的一线城市影评人群体,他们能看到前文所述明显更好,但普通观众大多接触不到的cinity版本,但可惜的是,早在2016年,他们就已看过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于技术本身并不新奇。

因此,观片量极大且口味“挑剔”的影评人们把“精准毒辣”的目光锁定在故事本身。当技术已经越过新鲜期,进入到第二阶段,他们似乎更加注重李安有没有冲破技术藩篱,讲一个更好的故事。

“希望能用一个相对保守的、在市场意义上比较安全的故事形态来负载他的影像创新,我觉得他这种理解本身是有问题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评价道。

似乎,这个故事是让很多影评人失望的。而这首先就源于这个二十多年前就开始流传在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之间,但迟迟没有被看中拍摄的“老”剧本。

这成为了《双子杀手》在影评人群体中的先天“残疾”,故事被妥妥地打上了“老套”的烙印,而这二十年沉淀的“历史”本身,也让李安对此无法反驳。

幸运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此表示了理解,认为片中负担了一些东西方人文观念差异与哲学思考。了解李安的人,则进一步从中挖掘到他对于家庭、父子、伦理的兴趣与思索。

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看到了“好”版本的观众中,少数对故事表示认可与喜爱的一群人。

更多的,是很难看到cinity影院版本,又很难看到简单故事背后深层哲学问题的普通观众。

不幸的是,他们还看过太多类似的商业故事。

放置于商业片的考量体系之中,李安的故事还是相对“套路化”的,有很多优秀的好莱坞影片在故事线索排布、悬念伏笔安插,甚至动作特效设计上都比它好,他们的负面评价趋于一个词——“普通”。

上述的一切共同指向了一个最大的矛盾——

普通观众看不到好的版本,影评人没有看到好的故事,共同造成了市场没有良好反馈的结果。

《双子杀手》叫人想起格里菲斯1916年拍摄的电影《党同伐异》,它使用“交替蒙太奇”,讲了四个年代跨度超过两千年的互不相关的故事。

格里菲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探索非线性叙事的可能,却并没有得到当时观众的接纳,观众大呼“看不懂”,票房成绩惨败。但这毫不影响这一尝试的巨大历史价值。

也许正如格氏所说,“艺术经常都是革命性的、爆炸性的,以及轰轰烈烈的”。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120帧会来,未来会来,尽管可能真正叫人接纳它的影片不是《双子杀手》。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仍希望是李安。

文/东东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