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他们能让张艺谋甘愿端尿盆 道具灯光师的光影故事

柯诺 2019.10.12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道具师石茂林和灯光师陈亚光在上世纪70年代先后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

这个曾经代表中国电影最高成就的殿堂,制作过《黄土地》《老井》《霸王别姬》《红高粱》《黑炮事件》等一大批国产经典影片,这里也是“第五代”的摇篮,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等导演都从这里起步,从此享誉影坛。

陈凯歌(左一)拍摄《黄土地》片场照

张艺谋拍摄《红高粱》片场照

石茂林和陈亚光也是在西影厂的培育下一步步成长起来,他们也在幕后助推着西影厂走向辉煌,缔造成就。

两人都参与了吴天明导演在1986年拍摄的电影《老井》,这段剧组经历是他们无法抹灭的美好记忆。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体验生活”,坐在西影厂里,石茂林和我们诉说最多的就是“体验生活”这四个字。

吴天明(右三)拍摄《老井》工作照

《老井》开拍前,吴天明带领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下乡,石茂林在一个多月的农村生活中,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收集各种资料和民间道具。

“我当时采用编号的方式登记村子里的东西,至于给哪个场景用,我也都预先有自己的设想”,石茂林在体验生活时所做的道具准备工作,最后果真在电影拍摄时派上了大用场。

张艺谋在《老井》中倒尿盆

他告诉我们:有一场张艺谋倒尿盆的戏,尿盆又脏又臭,就用了一个新的。但石茂林跟吴天明导演说不行,这样完全没有真实的感觉,所以就在先前登记的农民家里拿了一个尿锈很重的尿盆。

他说,道具就要有真实感和质感,这是体验生活带给他的心得体会,“如果没有下乡体验,了解当地的情况,拍摄时要用什么道具,要放到什么情景里,真的会比较迷茫。”

石茂林1971年进入西影厂,先干了一年多的锅炉工,1973年才正式做起道具师。他参与了不少年代戏,包括电影《神鞭》《东陵大盗》、电视剧《秦始皇》《东周列国》等。

《东周列国》中的道具

为了制作好《东周列国》里的道具,他先把《周礼》看了两遍,再花八个月的时间来筹备,他说自己特别爱看历史书籍,经常去古玩市场淘货,也非常了解家具的历史。


不断充实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石茂林认为做道具要坚持“从无到有,从粗到细”,意思是“先有道具不耽误拍摄,再继续努力做细”。

道具师石茂林

道具师的工作细微也复杂,接触的部门很多,回顾四十余载的职业生涯,石茂林给自己定下的工作准则就是简单一句话:不要误事。

灯光师陈亚光

灯光师陈亚光谈起电影《老井》同样深有感触。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拍摄前期,所有主创人员每晚都要坐在一起讨论小说和剧本,一讨论就是两个多小时,准备工作很充分。

他说当时灯光组就六个人,人手紧缺,设备也非常简陋,在农村拍戏,电压常常不稳定,但发电机又不是低噪声的,这些都是当时灯光组要克服的困难。

《老井》不仅是张艺谋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他也担任该片的联合摄影师,陈亚光说张艺谋对布光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追求现实和自然。

《老井》这场戏的灯光运用,被电影评论家称赞为现实主义手法

片中有一场男女主角在床头商量给孩子起名的戏,令陈亚光记忆犹新,他回忆道,“拍摄时,顶上只吊了一盏650瓦的灯,把周围挡掉,再加上窗外一点点月光的颜色。我记得当时电影评论家还专门评价过这场戏的灯光运用,说是现实主义的手法。

电影《老井》的外景拍摄不使用反光板,以追求人物的粗犷感

张艺谋还要求拍摄外景时尽量不要使用反光板,就顶着光拍,这样更能突显山区环境与人物的粗犷感,“过去拍电影都不顶光拍,一般中午12点就收工了,下午3、4点再去拍”,陈亚光认为张艺谋很有想法,也为电影美学创作带来了全新观念,他深受启发。

在片场,陈亚光也会对布光献计献策,还帮忙解决了很多小问题。

陈亚光为解决曝光度的问题,拍摄《老井》时,在煤油灯里加了一个小灯泡

他说,当时有场戏是村里的年轻人在屋里围着油灯讨论打井,张艺谋提出不要打灯,就要一盏煤油灯的效果。“我想,当时胶片感光度只有200度,曝光度肯定不够。吴天明导演还是说试一下,后来真的不行。重拍后,我就弄了一个小灯泡,放在煤油灯里,一点点控制它的亮度。”

“我尊重现实,还原现实,也会根据不同的场景,以现实为基础再进行加工,(把电影画面)弄得更加漂亮。”

《老井》的灯光经验让陈亚光受益匪浅,之后他还陆续参与了张彻导演的《江湖奇兵》、黄建新的《红灯停,绿灯行》以及周晓文《关于爱的故事》等影片。

陈亚光

谈及这份工作,陈亚光坦言也会有累的时候,特别是以前要扛苏联进口的碳晶灯,一个灯头就有200多公斤,有时候拍戏遇到刮风下雨,还得扛着灯具在淤泥里行走。

但他也坚定地说,电影行业必须要有灯光师这个职业,“不要怕被大众忽略,因为只要你做得好,就绝对不会被别人忽视。” 


文/柯诺 图/杨楠 吴沅珂 视频/任杰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