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足迹|叶青讲述《英雄儿女》《上甘岭》幕后故事

娜塔莉·博 2019.10.11 来源:中国电影报道
时长:20:50      建议WIFI下打开

《足迹》第五集 叶青讲述《英雄儿女》《上甘岭》幕后故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电影频道特别推出大型专题片《足迹——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10月5日起,每日22点档,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

大型专题片《足迹》通过对具有重大时代节点、反映新中国各方面建设成就和人民精神风貌的经典影片的梳理与回顾,以崭新的当代视角、新老影人介绍访谈、影片外景地故事发生地重访的形式,力图勾勒新中国70年璀璨岁月的光影足迹,揭秘电影人不为人知的创作艰辛和幕后故事。

英雄儿女 | 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

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将战火很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为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援助唇亡齿寒的朝鲜人民,我国政府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无数新中国优秀儿女,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歌》,跨过了鸭绿江。

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是观众心中经典战争电影的代表,电影中那两首著名的歌曲《英雄赞歌》《我的祖国》,至今传唱不息,激荡人心。

《足迹》走访了电影中的原型人物、健在的电影主演和知情人,在青年演员叶青的讲述下,更加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残酷,同时向当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串讲人:叶青

一首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又把我带回了三年前拍摄《我的战争》的日子,我在电影中扮演志愿军文工团女战士王文珺。

我们拍戏的时候,夜里零下21度,露在外面的脸、耳朵、双手都冻到发痛。彭顺导演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战争氛围,现场安排了300个炸点,全部是真枪实弹。那种地动山摇枪林弹雨的感觉,我这辈子都忘不掉。

但是与真正的志愿军比起来,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初我们的战士,因为后勤供应跟不上,很多时候都是身着单衣薄鞋。在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中,只靠着一把炒面一口白雪和手中简陋的武器、无惧牺牲,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军做殊死的搏斗和较量。

张勇手 演员 曾亲历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当年是唱着歌跨过鸭绿江的。看着这边灯火辉煌,那边一片黑暗,印象太深了。

那个桥中间有一条国界线,走到那的时候,每个人都说一句“祖国再见了”,然后直接跨过去。那时候我们谈到祖国这两个字,那就是母亲,我们是为祖国而战。

我们的后方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敌人的飞机随时随地来炸我们,只要有一个人,他就要来打你。但是在这种战争环境中也很锻炼人。

毛烽 电影《英雄儿女》编剧(生前采访资料):《英雄儿女》中,王成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向我开炮”,源自于真实故事。在我们“47军”,也出现了一个“向我开炮”的军人,他的名字叫于树昌。

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我周围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当团长孙斌急切地问他,“你地堡积土多厚,有多危险”时,他坚定而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再见啦......”

上甘岭战役结束四年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银幕上再现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搏杀。

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仅在北京一地,就连映32天,创下当年电影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片中卫生员王兰歌唱的《我的祖国》,成为残酷战争中革命浪漫主义的象征,一直传唱至今。

王清珍 电影《上甘岭》王兰原型 原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卫生员:

当时,我负责重伤员。因为那个防空洞很矮,所以我低着头给他包扎。他说,“你大胆做吧!”他鼓励我,我也鼓励他。

伤员让我唱歌,我那时候不太会唱,就在司令部学过一点,就在那慢慢哼。后来遇到一个需要喂饭的,不能动,鼻子眼都盖着、就露着嘴巴,嘴巴还是肿的不能吃东西。

我说不管怎么样,喂药我也要喂下去。我就放在自己嘴里,嚼碎了,嘴对嘴给喂下去了。

又遇到一个下腹部受伤的,排尿排不出来,我就用口吸。过程中我自己又害羞了,但护士长讲过嘛,对病号不能害羞,害羞啥也做不成,自己难受一点不要紧,抢救生命最要紧。

战士们都很勇敢,问我说“怕不怕?”我说,“你们不怕,我也不怕!”

张计发 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 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

打仗时,上甘岭这个地势呢,比较特殊。

山高沟窄路很小,既容易守,也能防止攻。敌人用了三个师,我们一个师还不到,敌人上来了我就给你打下去。不管你敌人来多少,我们是志愿军,阵地我们一寸都不能丢,我们至死也要保家卫国。

张勇手 演员 曾亲历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的时候,环境特别艰苦。你这个鞋脱不得,脱了就穿不上了,冻得邦邦硬,你怎么穿得进去。

张亮 电影《上甘岭》演员:电影拍摄时是在四月份,那时朝鲜是很漂亮的。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大家一路还都很轻松。

当我们一踏进上甘岭的时候,就没人说话了。

一翻过山头,全是黑糊糊的一片。整个山,都被劈成两半了,大家确实是震动了。走过的地方,经常能看见一片白头骨,用手划一划,就剩一支卡宾枪杵在上头。

白英宽 电影《上甘岭》演员:拍摄现场,树桩子上边全是子弹皮,都是轰炸炸的。

人上去来回走特别困难,没有道路。都是用啥铺的道呢?子弹袋。

电影《上甘岭》剧组先后采访了100多位亲历战役的志愿军战士,在20万字笔记的基础上,将剧本创作完成。

美术师刘学尧和蔡光一根据导演要求,在中朝边界的安东附近,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上甘岭。刘学尧还专门从上甘岭拣回了许多机枪子弹,由影片军事顾问、上甘岭战役二级战斗英雄、模范指导员赵毛臣亲自打枪录制音效。

没想到,美式机枪弹中每五发就有一枚是燃烧弹,拍摄时还把山坡打着了,大家忙着挖土救火。但这些,与战场上志愿军遇到的困难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上甘岭战役中,比战斗牺牲更残酷的就是没有水,人只能坚持3天。后勤运输人员大部分牺牲在封锁线上,第15军紧急采购了8万斤苹果,但最终只有一只苹果送到了张计发所在的主坑道。

张计发 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 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

其实这个苹果,是送弹药的同志在路上捡的。

他自己舍不得吃,觉得我是连长最需要水,就给我吃。但是战士们都已经渴成那个样子,我怎么能吃呢?于是我就在苹果上咬了一点点皮,然后传给战士们。

谁也舍不得多咬一点。八九十个人的阵地上,一个苹果就能转三圈,还没有吃完。

山头上,就一点点漏水的地方,但下面就一个小坑,半天都漏不满,飞机一炸更是什么都给埋了。阵地上,有谁有一点小便,接到缸子里,先拿给伤员。

伤员一看,就那么一点点东西,他又舍不得喝,就推给其他能参加战斗的战士。当时虽然不卫生,但这是祖国买不到的“茶”。

张建佑 电影《上甘岭》演员:拍摄景地上,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有水,当时打仗战士们就靠这一点点水坚持下去。

从坑道一钻出来以后,就发现水壶上之前打的枪眼都还在,你就能想象当时死去了多少人。这都是我们亲眼看见的。

《上甘岭》影片中杨德才的原型,就是李保成所率8连队伍里,年仅19岁的苗族战士龙世昌,和三个月前牺牲的苗族英雄刘兴文同属一个营。

就在同一天,反攻主峰的另一支队伍里,涌现了舍身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他的事迹也被融入杨德才的形象。黄继光当时身负七处重伤,他完全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完成了这惊天动地的壮举,牺牲时年仅22岁。

1953年4月,毛泽东特别邀请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到中南海作客。战后,黄继光被志愿军总部追授特等功和“特级战斗英雄”称号。黄继光这个名字,已成为中国军队永远不朽的精神象征。

张计发 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 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

我们打仗时,不管是哪一个战士,只要需要,牺牲都无所谓。

明知道前头要牺牲,还是勇往直前,毫不含糊。

王清珍 电影《上甘岭》王兰原型 原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卫生员:

黄继光去世后,我和几位卫生员瞅着战斗中间的机会,把他的遗体抬了回来。那个时候,他的尸体依然两只手高举着,保持着趴在地堡上的姿态。

我一看那个枪眼,胸部好多窟窿,穿到背,脊梁都被打穿了。干了之后,衣服和身体连在一起,冻得都硬了,没办法我们只能拿水给他泡。三天三夜,他的双臂跟身子才软了下来。

黄继光那时候写的入党申请书,原来死的时候是模范青年团员。张计发他们还去他家了,黄妈妈鼓励他们多杀几个敌人,为祖国争光。

真实战争中,黄继光后来多的很,他是个代表。有人说我是英雄,我说不是,只是发扬了他们的精神。

上甘岭战役中,134团8连在连长李保成的率领下,坚守坑道阵地14个昼夜,歼敌1760余人,最终把布满381个弹孔的军旗插上了主峰高地,仅有8名战士幸存。

英雄的8连,集体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上甘岭特功八连称号。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印证了毛泽东所言:“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正是这些最可爱的人,才使新生的共和国扬威天下,令世界刮目相看。从此,中国人民从百年屈辱中真正挺直了脊梁,一步步走向富强。

编导:霍艺楠 编辑:娜塔莉·博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