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再见,《爸爸去哪儿》

2019.09.25

写在前面

我总是想不通国产综艺怎么常常能把一手好牌给打烂。

起初它们身上还沾有清晨的露珠,散发出新鲜活力的气息,但没过多久便蔫在市场的角落,只是等着被跳楼大甩卖。

去年年初播出的《声临其境》,豆瓣8.2分,一场听觉盛宴让大家重新关注演员的基本功:台词,第二季却跌至4.8分。

年尾,一档同样以声音打动人的《声入人心》,在豆瓣超12万人打出9.3分,成为2018年大陆综艺第一名,第二季仅在及格的边缘试探。

《中餐厅》播到第三季成为网友群嘲的对象,跑男陷入主旋律的疲软,《极限挑战》第五季直接从云端摔死在崖底,只有4.1分。

当然也有例外,但它们就像城市夜空的星光,因为零星,很快便能数尽。更多的国综仍旧深陷在套路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最近,一档由《爸爸去哪儿》团队打造的综艺开播,也难以打破从前的成功所带来的桎梏。

《一路成年》

嘉宾阵容很可观,影帝梁家辉、徐锦江和“达康书记”吴刚鲜少出现在综艺里,令人好奇演员之外他们的生活是何种模样。

搭配流量小生李汶翰,开播前以为它能像《爸爸去哪儿》那样,火爆整个秋季。

结果,开播后上过热搜,诞生出不少的话题,比如与“明学”相抗衡的徐锦江的“绵学”。

但豆瓣分数却从先导片播出后的8.1分,不断下滑至7.5分(截止到发文前)。

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聊聊先导片能有8.1分的原因。

国内其实从来不缺亲子节目,但关注点往往放在可爱的小孩,年轻的明星夫妇或是子女的身上。

至于老年人呢?

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将视点放在他们的身上。

因为,他们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往往在无意识中被镜头推向矛盾制造者的位置。

我们对老年人已经产生了一个固有的形象, 认为他们每 天的生活无非是做饭,看报纸和电视,下棋,打麻将,以及跳广场舞 , 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根本不懂年轻人在想什么。

他们没有任何可烦恼的地方, 只会用 过去的那一套老思维去要求我们,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麻烦。

所以,随着父母变老,我们越来越不愿意跟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和困境,交流到最后往往会变成 只剩 一句“你们最近过得好不好”的 套话 。

《一路成年》却大胆地把关注点放在已然步入老年的父亲们的身上。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填补国内亲子节目的空白区,镜头对他们的细腻捕捉,更是打破了我们对已老去的父母的固有印象。

在我们的印象里,徐锦江是《仙剑奇侠传》里的拜月教主,《鹿鼎记》里的鳌拜,《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举手投足给人一种坏人的错觉。

当镜头对准生活中的徐锦江时,我们发现他当他脱下演员,作为一名孩子的父亲,生活自理能力为零。

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儿子徐菲,发现儿子不在家立刻打电话,不会用电脑看电影找儿子,不会点外卖找儿子。

他对徐菲的要求更是苛刻,起床第一件事是跟父亲问好,不能吃垃圾食品,不能超过十二点回家。

这两人看似颠倒的父子身份,但通过后续的采访,我们会发现徐锦江对孩子过分依赖的背后,隐藏着不言说的父爱:

“我内心是孤独的,我烦他只是想让他关心关心我。”

“我很想多陪着他成长,可是转眼他就这么大了,成年意味着长大,长大就意味着离开你,很想他都是这么小,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一名父亲,在面对孩子长大时复杂的内心矛盾。

一方面,徐锦江想要弥补徐菲缺少父爱的童年,同时也明白有些东西已经错过了。

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要放手,却又害怕小孩成长后的离去,只能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除了徐锦江外,其他父亲也让我们看到了意料之外的面貌。

我们对信的印象是,他站在舞台上就是王者。

结果,信面对女儿小丸子时,完全没有舞台上的气焰, 说话甚至会紧张,最后选择用写信的方式来和女儿沟通。

吴刚在荧幕上的形象,给人一种老干部的感觉。 但其实他是一个过分自信的父亲,认为 父子之间没有矛盾和秘密,儿子吴羽卿却说 “肯定有啊”。

而且,两个人见面吃饭时他只和老婆聊天,儿子根本插不上一句嘴,泄露出父子关系的疏远。

《一路成年》的先导片,是父亲内心世界的一面反射镜。

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区别于传统的父亲形象,内心也会矛盾,脆弱,无措,紧张,依赖以及自恋。

这些细碎产生的反差,能融化年龄和身份的隔阂,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从选择中老年人作为切入视角,可以看出这档综艺的用心, 但《爸爸去哪儿》的制作模式,无形中影响了节目组的思维。

首先,风餐露宿的那一套户外模式,对已经五六十岁的老父亲来说,身体会吃不消

第一站选择四川丹巴,不免有些失误。

藏区的住宿条件有限,所有人在小木屋里都几乎无法直起腰来活动, 两到三个成年人 住在一间 木屋却 只有一张小床。

徐锦江主动提出和梁家辉 换房子,因为梁家辉和两个女儿一起住,房子太小其实很不方面。

梁家辉却说:“这是规则。”

最后两个家庭还是换了房子,但问题还是归咎于节目组,没有处理好父母和成年异性子女之间的隐私空间问题。

而且,高原地区缺氧严重,上了年纪的人容易导致各种综合体疾病复发。

徐锦江就因为高原反应严重,提前退出录制。

难道只有在极端的环境下,才能促进亲子关系吗?

我看并不见得。

在狭小的空间中,需要通过最原始的方式来生火做饭,室内环境却丝毫不通风,亲子之间又怎么静下心来好好沟通。

梁家辉就控制不住自己莫名的脾气,对着两个女儿发火。

显然,艰苦的环境,并不是一个适合老年父亲和成年子女沟通的地方。

其次, 节目组忽视了主持人李锐无法改口的“宝贝儿”,称呼的不再是一群小孩子,而是成年人。

这也是同样是亲子节目,节目组把《爸爸去哪儿》的游戏照搬到《一路成年》,观众却不买单的原因。

《爸爸去哪儿》关注对象是幼儿,游戏设置比较低龄化。

小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对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概念,也不了解社会的规则。

保护鸡蛋、赶猪等游戏,最大的一个乐趣是看小孩子们的反映,他们会做出许多大人所没有的举动,简单、真实而又可爱。

同时,这些游戏还有锻炼孩子们的独立和 责任意识, 放下对父亲的依赖等作用。

然而,成年人已经是一个将近完成的作品, 这些游戏失去了从前的意义。

我们只是看明星子女 在干农活而已,这多少有些无趣,甚至幼稚了。

而作为一档成年亲子节目,最需要的需要是什么呢?

沟通和互动。

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都存在沟通的隔阂, 这份疏远其 实是从小就开始滋长。

就像《少年说》里的子女只有站在天台上才敢和父母说实话,父母却一直强调“孩子还小,得听爸妈的”,中国式家庭的权威让双方的鸿沟不断加深。

《一路成年》为老父亲和成年子女双方提供了一个弥补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通过几十天的相处,缩短双方的距离。

比如,父亲们被要求不能动手,只能在旁边指导,子女们为他们做饭,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在增加亲子间的互动。

当信握住女儿的手,担心她切菜会伤到自己,懊恼自己怎么选择了难处理的鱼时,两人之间从未有过的亲近让他感到欣喜。

但更多的时候,《一路成年》中的任务却是父亲和子女分开完成的。

比如,第一集像成年版的《爸爸去哪儿》,父亲负责做饭,子女负责赶猪,唯一交集的时间是吃饭和睡觉。

第三集更是把《一路成年》变成《演员的诞生》,父亲和父亲对戏,孩子和孩子对戏,双方缺乏了日常交流的机会。

节目组也没有提前协调好档期,吴刚因为拍戏缺席录制, 缺乏了父亲的参与,只有儿子一个人又如何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呢?

所以,如何设置适合老年人和成年人的互动游戏,增加成年亲子间交流的机会,是《一路成年》接下来该做的思考。

写在最后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希望《一路成年》 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配置, 跳出从前的思维,只要找回先导片的感觉。

对于一档成年亲子节目而言,我们想看的是其实很简单,那就是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在几十天的相处过程中,愿意不断地为对方而学习。

比如,去了解对方的生活、想法和爱好,思考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怎样相处能够更加舒适。

而且,这样的学习绝对不可能在一次旅行中就能完成,更在于漫长的家庭生活。

比如,随着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父母也越发看重我们的英语成绩和口语说水平,于是我们再次成为被要求学习的那一方。

那不如,我们也拉上父母一起在阿卡索外教网学习,这样他们就可以更理解我们。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