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革命精神引领文化自信

尚文超 2019.09.23 来源:光明日报

【坚定文化自信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长安街,广场上人群会聚起来,仰望国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

这一幕会发生在共和国每个忙碌而又普通的早晨。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把人们的家国情怀与日常生活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人们仿佛触摸到了革命精神的温度。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凝结成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股精神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之中,支撑着中华民族自信地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淬炼史

“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希望什么时候能够实地缅怀凭吊他们。今天,我来了。”

2019年8月20日上午,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

八十三年前的1936年10月,一支刚刚走完长征的革命队伍,在甘肃省靖远县渡过黄河,向河西地带挺进突围,执行打通对苏联联络通道的任务,被命名为“西路军”。

两万余名穿着单衣草鞋的西路军将士,在没有后勤、没有弹药补充,也没有任何救援的情况下,奋勇作战,与飞机、重炮、骑兵组成的二三十余万敌军展开较量。

惨烈的战斗,黄沙掩盖碧血,孤军深入的西路军将士将一段悲壮历史长埋在“阳关”之外,将不屈和绝对忠诚写入民族的精神谱系。

走进革命历史,我们才能更好明白今天中国的自信从何而来。

千年辉煌之后,近代中华民族历经屈辱,在近乎国破家亡的同时,遭遇文化的弱势、信仰的崩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斗争和挫折中求索、在狂风暴雨中前进。一个古老文明开始重拾信心。

抗日战争时期,在香城固伏击战中有这样一个插曲:战斗在农历春节之前发生,为了让老百姓过年能吃上饺子,刘伯承亲自部署部队做警戒,又指挥部队从侧面把敌人引到偏僻的深山沟,保护老百姓到枣林里包饺子。

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人感慨万千。革命军队在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奋斗的同时,努力守护着人民在战火间隙中那份得来不易的片刻安宁。

正因为党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的位置,我们党才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拥护成为我们自信的根基。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隆重举行。长安街上自东向西走过50个方(梯)队。其中两个是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

昔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共产党人秉承着革命精神,在战争与和平年代捍卫着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守卫着每一个晨露朝阳和每一次华灯初上。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改革开放,中国迈开面向世界的历史性步伐。

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产党人交上了国民生产总值在40年的跨度上增长了244倍的答卷。百余年抗争奋斗,中国人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跨越。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道出了自信的最强音。

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淬炼史,更是中华文明找回自信的涅槃史。

伟大的革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像往常一样起身读诗,当国民党三十六师特务连长余冰走进囚室,向他出示枪决命令时,他刚作成集句诗《偶成》,遂疾笔奋书,留下最后的绝笔。

来到最后的刑场,瞿秋白环视罗汉岭四周,点头微笑:“此地很好!”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昂首阔步走向生命的终点。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会被瞿秋白就义前在凉亭前拍下的从容就义照片深深震撼,那像是一张悠然自得的游玩留念。无法想象,怎样强大的自信才能让人面对生死毫无惧色。

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不畏风雨、前仆后继的理由,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所在。这坚定的信仰是今天中国文化自信的本源。

走过峥嵘岁月,革命精神早已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品格当中,在近百年的历程中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中国共产党从南湖出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发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个个革命精神。

这些革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书写的气壮山河的诗篇,它们镌刻在巍峨的群山中,镌刻在广袤的国土上,更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灵里。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展现出持久不衰的魅力。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在建造过程中,工程团队曾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在48米深的海底,将排水量超过大型航母的沉管成功安放在海底,且保证每节都精准合拢,滴水不漏?

我国具有世界最强的桥梁建筑队,但海底隧道建设经验不多。当工程师选择最有沉管安装经验的外国公司合作时,对方开出1.5亿欧元“天价”。

中国工程师们决定挑战未知从零开始。经过无数次尝试探索,不但解决了沉管安装问题,还实现了更快的安装。中国工程团队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精气神。

回到80多年前,党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建立政权的重要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执政为民”构成了革命精神中的重要元素。

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歌谣流传至今;毛泽东在瑞金沙洲坝亲自为群众挖的水井边,群众依然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苏区精神中“一心为民”的核心理念历经岁月洗礼,传承至今。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铿锵有力。

几十年来,我们党作风不改,初心依旧。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带领人们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成为革命精神的主要旋律。在后勤供给并不充裕的条件下,我们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科学技术成果,这样的组织能力早已超越了人们通常的认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震撼世界。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从那时起,人类的又一次伟大探索与社会实践拉开了序幕。

40余年,中国交上了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改革开放答卷。

“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特区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传,持续激励中国人奋进的脚步。

革命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成长进程中一个个闪亮的精神坐标,今天仍是中国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信心源泉。

弘扬革命精神,走向更远更光辉的未来

9月3日,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斗争”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高频词。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斗争”这样的字眼,将我们带回1949年的西柏坡,赶考路上,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面对今日之时局,这样的革命经验和智慧鼓士气、定人心。

勇于自我革命则更展现出革命精神流淌在党的血液中、融入了党的基因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意志。从八项规定转作风到雷霆万钧反腐败,从扎紧制度的笼子到高扬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党面貌的大革新、政党形象的大提升。

中国共产党用98年的筚路蓝缕、风雨沧桑、高歌猛进坚守了自我革命的初心、彰显了自我革命的品格、实践了自我革命的誓言。

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万家灯火。烽火年代已经远去,但革命精神从未远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要求全党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特别提出,“革命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

革命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不断绽放时代的光芒,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态,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革命精神就像灯塔,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更远、更光辉的未来。(本报记者 尚文超)

《光明日报》(2019年09月2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