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压影片 难逃“贬值”命运?
电影《保持沉默》正在院线上映中。就算有周迅和吴镇宇、祖峰三位演技派助力,也未能摆脱平庸的命运,“沉没”于同档期的电影中,不见声响——影片上映至今13天,票房刚过2100万。细心的观众发现,这部电影的出品时间是2016年,也就是说,《保持沉默》是一部积压了3年的作品。无独有偶,8月30日开始上映的走势低迷的梁家辉版《深夜食堂》也被发现是一部积压之作。
一般来讲,电影投资回报周期在1-1.5年半,基本覆盖了电影筹备、拍摄、制作、发行上映整个环节。正常情况下,片方不会希望出现投资回报周期被无限拉长的情况。
现状
电影因各种原因积压
去年近700部无上映机会
有的电影是因为内部问题,比如,投资方与创作方理念不同一:今年5月上映的悬疑电影《双生》就因创作团队存在分歧而拖了三年上映,二次重剪后情节混乱、逻辑不通。
有的电影则是要“躲避”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梁家辉版的《深夜食堂》,该片2017年出品时正值中国电视剧版《深夜食堂》的口碑扑街之时,而且日本版的《深夜食堂2》也在2017年7月上映。在那种情况下,梁家辉版的《深夜食堂》显然缺少生存空间。沉寂两年之后,人们已经忘记了电视剧版的诸多槽点,此时上映可谓“明智”。
还有的电影则是因为外力因素。例如,当年宁浩《无人区》从2009年到2013年,该片四年之中六度传出定档的消息。
随着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积压片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常见。统计表明,2018年我国一共出品了1082部电影,登陆大银幕的国产电影总量为398部。这意味着将近700部的国产电影在完成拍摄后,并没有上映而被积压,甚至再无上映的机会。这个数字也表明:中国电影制片业的资源正向头部集中,漫长的尾部影片成为过剩产能,亟待淘汰。
原因
创作者掌控力不足
演员人设改变易出戏
大部分积压电影真正走上大银幕后,都很难创下佳绩。曹保平的电影《狗十三》历经五年的沉寂,才在2018年上映的。影片揭露出的成长的代价真实而让人心痛,时隔五年再看,也具有锥心之力。可惜由于积压时间过长,以及市场等因素,影片的票房表现一般。
对大部分影片而言,其创作往往与当时社会的审美与热点有所关联。面对观众日新月异的审美,以及变化无常的市场,积压时间越久,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隔离感无疑就会越强,命运也就越发叵测。
比如电影《脱单告急》,从2016拖到2018年4月才上映,男主角董子健拍摄该片的时候还是单身,等片子上映的时候,他都结婚生子了。演员的人设已变,观众看这部影片难免会觉得错位、出戏。
又比如电影《保持沉默》本是国内稀缺的律政悬疑题材,周迅与吴镇宇的一段法庭对决也很有看头。照此思路延续下去,如果能够涉及法与情、真相与辩护之间的深度探索,该片将非常精彩。然而,由于创作者掌控力不足,影片迷失方向,后半部分“编”不下去,完全脱离了正常轨道,质量也是一泻千里。就算是《保持沉默》在当年就立刻上映,口碑恐怕也不会超越现在。只不过,现在积压片的名头,让观众对于它的判断更加笃定而已。
再比如2019年上映的韩庚主演的《大侦探霍桑》推迟近3年,4次改档后终于上映,但还是被观众所嫌,豆瓣评分只有3.4。该片2016年拍摄完成、本来定于2017年暑期档上映,但临阵推迟,这是第一次改档;进入了2019年后,电影档期又几经变化,如此躲躲闪闪只是暴露了自己缺乏信心。最终,该片被观众评价为剧情弱智、对白低幼、表演浮夸、人物单薄。从悬念设计和推理结构来说,该片的悬疑性为零,推理逻辑也是零。
例外
《无问西东》积压6年
拿下7亿票房成黑马
积压的影片中,《无人区》算是不多的幸存者,上映后收获了2.6亿的票房。《无人区》是一部风格强烈的有思想的电影,影片的“积压”反而有一种发酵的悬念效应,让观众的期待非常强烈。何况,在创作时,《无人区》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种趋于前卫的探索。四年的拖延期,反而让它等来了更多观众的成长。
此外还有《无问西东》。这部被积压6年的电影,原本是想2012年上映以献礼清华大学百年诞辰,但一直拖到了2018年才上映。出人意料的是,影片拿下7亿多元的票房,成为年度黑马。业内人士认为,影片虽有瑕疵,但情怀打动人心。延期上映后赶上了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击中了观众的内心,获得了深深的共鸣。
看来,好电影不仅无惧于时间,而且会因时间而焕发出魅力,更能够随着岁月的增长而让更多观众读懂影片背后的深层含义,领略到其背后的魅力。就算世界变化不停,时代涌动不息,也不能贬损它的一分价值。真正的好电影,观众不会因为时间而错过对它的爱。众多积压片集体败北,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上映的拖延,而是内容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