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你和“零零后”之间跨了一个世纪
纪录片《零零后》:多元世界 父母和子女都该学会接纳成长
1905电影网讯 9月2日(周一)21:49,本期《今日影评》特邀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罗静,以纪录片《零零后》为切入口,与您一同聚焦近期热议的“零零后”家庭教育话题。
什么是“00后”?
一个寄宿家庭的“爸爸”对非常喜欢奥黛丽·赫本的孩子说,“无论怎样,你都不会成为赫本”。
这句话对她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70后”“80后”没法理解,“90后”也想不明白,我们似乎从小就知道,我们不会成为英国女王、美国总统,不会成为赫本也不会成为褒曼。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或者我们叫——事实。
但“00后”的他们不这么认为。
这是发生在女孩柔柔身上的事情,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张同道导演跟拍十二年的纪录片《零零后》中让小编非常动容的一幕,因为他们是“00后”,因为他们从未与世界“和解”。
1.“新款”小孩
他们是“新款”小孩。
就像每个季度的最新款时装一样,这帮小孩与之前的每一代都完全不同,甚至让人怀疑,“颠覆”本身是不是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前些日子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把镜头对准了这帮孩子,也记录下来了一个重要时刻——第一批“00后”已经完整地跨过了高三的门槛,成为了在思想上和身体上都成熟独立的个体。
对于这一代,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他们带来的代际冲击力远比当年的“90后”大,因为他们象征的不仅仅是又一个“十年”的来临,而是又一个“千年”的开启。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变革。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我们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本质上来说,无论是“30后”“60后”还是“90后”,都是工业时代的孩子,而“00后”则恰好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手机、平板、笔记本,他们从记事起,这些东西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一切都是虚拟的,但又被肯定地知道是基于真实存在。
他们比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走得更远,进入到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小编曾经看过一个梵高的当代影像展,那也是许多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所有画作被放大投影在墙上、地上,它们是流动的、运动的,似乎有某种生命力。父母们带着小朋友们一一走过,告诉孩子这是梵高的某某名画。
这一场面让小编无比震撼。
十八世纪之前,人们活在“真迹”的时代,赝品通过“仿画”来实现,它永远也不可能与“真迹”看起来一模一样。后来我们进入了机械复制的工业时代,我们通过复制品来认识艺术,但本雅明告诉我们博物馆里的真品有永远无法被替代的“灵光”(aura)。
而这些孩子生活在媒介时代,他们认识世界、了解艺术的介质是“屏幕”——一切都是鲍德里亚口中“超真实”的显现,简单来说,比真实更真实。
很难去想象,他们在童年时期就通过影像展来认识梵高,甚至在影像展中感受到了“灵光”——当他们看见比想象中小得多的,甚至因为时间流逝而颜色黯淡(梵高创作时为省钱用便宜的铬黄)的《向日葵》时,会是什么样的心境?
但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出生的一代。
可能注定不被我们理解的一代。
拥有着比之前每一代之间更大鸿沟的一代。
明天(9月3日)将要上映的纪录片《零零后》,就花十二年时间跟拍了两个2001年出生的孩子——池亦洋和柔柔的“成长史”。
2.新式亲子关系
“新型”小孩,产出新式亲子关系。
新的亲子关系往往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亲子时间的大幅度缩水。高压的社会环境下,父母们忙着通过工作给孩子打造更好的“生活”,同时,新型工作方式也带来了更多非“朝九晚五”的日程,陪伴的时间大幅减少。
二、亲子教育的可替代性。父母不再是孩子“唯一的老师”,甚至有时候连“最重要的老师”都排不上。孩子们有太多接触世界的方式,“亲子”教育该处在什么位置变得越来越难以定义。甚至很多时候,孩子比父母知道的要多得多。
三、亲子关系的多元化。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年轻父母本身的个性化追求,亲子关系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单一,而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纪录片《零零后》中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亲子关系,其种类的划分已经不仅仅依靠父母是否开明来定,而是添加了很多外来因素。
从传统角度来说,片中两对父母都是开明的,其经济上是得到保证的,同时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致重视,实际上这也是零零后孩子家庭的常态。
其中,池亦洋的父母是“引导式”的,他们肯定孩子的爱好,花巨大时间精力支持他去学橄榄球。而柔柔的父母则是“托管式”的,他们把孩子早早送到国外,安顿在寄宿家庭,远程实现金钱和爱的输出。
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使得他们的相处方式和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注定是完全不同的。
有人质疑电影《零零后》仅选出两个孩子,能否映照整个“00后”一代的成长轨迹?
但实际上,这一代孩子的成长本身就不存在标志性的范例,2个孩子或是200个孩子都没办法映射任何一个其他个体。
最近大热的电视剧《小欢喜》即便尽力挑出了四种最具代表性的亲子关系:方一凡家的“朋友式”关系,乔英子家的“吞噬式”关系,季扬扬家的“留守式”关系和林磊儿家的“缺席式”关系。
但他们依然概括不了正在不断发展的各类家庭相处模式。这也意味着我们家庭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家长的教育丧失“范本”。
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告诉任何一个家长——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包括这些影视剧。
那么以纪录片《零零后》为代表的、关注零零后成长的影片究竟意义何在呢?
它们的“不作为”正好把握了新型教育的核心所在——用观察替代教育,我们需要用心去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发现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最终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此时,教育的秘密不再在“别处”,而真正诞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