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上海堡垒》惨扑,"热门IP+流量明星"模式失灵?

但丁的方舟 2019.08.16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正常情况下,“口碑票房双扑的公认烂片”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电影”这两种修饰绝不会用在同一部作品上,《上海堡垒》却是个例外。

当然,后一种评价更多只是网友们的情绪宣泄与夸张调侃。但这部鹿晗舒淇主演的“科幻爱情片”上映后,的确引发了一轮奇异的现象——明明豆瓣已跌至3.2分,票房走势是夸张的坠物线,却因官博失态、导演编剧齐道歉,讨论热度一度超越《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一条广为传播的说法即是:“它为流量鲜肉关上了中国电影的大门,这可比打开中国科幻大门重要多了。”

《上海堡垒》票房走势


说到底,观众苦“流量电影”久矣,苦“热门IP+流量明星=票房”的圈钱公式久矣。

这条“爆款”公式风靡国内影视行业多年,一度让影迷们产生确实无可奈何的时代错觉。不止受众,就连从业人员也有太多在“大数据”的精明算计下,将这条公式奉为至理。流量经济最火的时候,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曾提出一套“屌丝购票心理学”,打算不再请专业编剧、先用“同人写作大逃杀”的方式孵化IP,而掌握电影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首先有一个IP,然后是强大的明星阵容。哪怕故事很烂,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

前些年尽是此类资本搭台、流量为王、质量凑份的戏码,观众不傻,被“骗”久了愤怒在积压,他们持续用手里的人民币投票,对看似冷静理性的资本进行着反噬。尽管“流量电影”的下行颓势早有端倪,但《上海堡垒》在声势浩大的嘲讽声中,的确成为了一次爆发性拐点,它的“见光死”,似乎扯下了流量电影光鲜颜面上的最后一条遮羞布。

所以在此之后,“流量明星+大IP”的制作模式就彻底不灵了?眼见IP和流量垒起的高楼摇摇欲塌,《上海堡垒》为它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市场遇冷,流量电影泡沫终破

这栋“楼”的地基,是六年前打下的。

2013年,郭敬明把自己的最大IP《小时代》搬上银幕,找来当年的“流量女王”杨幂做主演,集结陈学冬凤小岳等鲜肉阵容,在同个暑期档连映两部,一时风头逼人。《小时代1》和《小时代2》的豆瓣评分分别只有4.7和4.9,如此低的口碑却一共卷走近8亿票房。

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疾速扩张期,刚开始享受巨额人口红利。在2012年《泰囧》票房突破10亿以前,国产电影最高纪录才6.5亿,《小时代》的成绩可谓非常惊人。

随后两年续集如期上映,《小时代》四部曲总计拿下了17.86亿票房,评分清一色稳定在5分以下。

资本似乎发现了一座富矿。原本创作变现是最具不确定性的,但商业运作必然会寻求某种可控规律,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2015被称作“IP元年”,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影视行业,以高价购买小说版权,在“大数据”和“流量”的导向下进行翻拍改编,15-17年也就是“IP+流量”这套模式最火热的时期。

鹿晗主演的《盗墓笔记》收获了10亿票房,吴亦凡林更新主演的《西游·伏妖篇》在春节档斩获16.52亿,就连《老炮儿》《长城》也得塞入他们以期获得更好的收益,“流量明星自带票房”的神话立起来了。影视公司趋之若鹜,用相同模式炮制出来的影视作品充斥着大银幕和小荧屏,看上去还真有不少人愿意买账。

鹿晗的《盗墓笔记》曾拿下2016年暑期档票房冠军

风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有观点认为早在《爵迹》就有所预示,它在阵容更加豪华的情况下竟然赔钱了,郭敬明情绪失控甩出那句“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但《爵迹》是一部纯CG电影,首先在技术上就翻了车,演员们被转制成3D模型后表情、动作僵硬,反而掩盖了演技如何。技术不成熟先吸引了大部分吐槽火力,光是“恐怖谷效应”就劝退了一大群人,对“流量电影”的伤害效果还不够显著。

到2017年暑期档,吴京《战狼2》正面PK《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才算在越吹越大的泡沫彻底爆开前,结结实实地捅了它一次。

网文改编的热门大IP,刘亦菲杨洋的明星阵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完美复现了阿里影业的策略。可首日赚得1.6亿后,差得过分的口碑让它的票房断崖下跌,最终以5.3亿收场。在相同的档期,这仅仅是《战狼2》的十分之一。

《战狼2》无疑给国内电影市场打了一针鸡血,更重要的是近年“爆款”电影的类型逐渐多元化。2018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是战争题材的《红海行动》,暑期档冠军是现实题材的《我不是药神》,2019年科幻题材的《流浪地球》和动画电影《哪吒》各自登顶,观众选择变多,口碑与票房的正相关关系愈发密切,不重视内容的流量电影基本就不剩活路了。

网络小说作家“跳舞”曾在社区爆料

《上海堡垒》拍摄于2017年,正是疯狂堆砌“IP+流量”的末班车。原著作者、影片编剧江南还被网友扒出当年言论,他曾因为有鹿晗出演男一号而沾沾自喜,谁料想等到两年后上映时《上海堡垒》已经显得如此不合时宜。这部号称历时6年,投资3.6亿的电影至少需要10亿票房才能回本,然而本片上映一周才1亿,预测票房1.2亿,如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欧洲攻略》《摆渡人》的教训都不够的话,《上海堡垒》遭遇前所未有的崩盘算是把这套模式的丧钟敲得震耳欲聋了。

北大教授戴锦华曾在活动上表示,“都去拍IP是危险的,你以为你捡到宝,结果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影评人李星文则在《今日影评》中分析称,“流量明星+大IP”等于票房号召力,是对电影的误解,“互联网资本不了解传统狠抓剧本、精工细作的电影产业,只懂得分析数据,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互联网运作模式与电影生产过程并不一致。”

流量电影时代已过,流量经济呢?

目前的电影市场也许还得消化几部两年前拍摄的电影。下个月即将上映的《诛仙》还是同样的套路,也立项于2017年。当一套模式被证明无效,还会有新的替代,近年精明的投资方或许已经把目光更多投向战争题材、现实题材和动画电影了。不过互联网行业本身也早就喊出“内容为王”,各路资本肯定也清醒地意识到,现在“流量+IP”对拉动电影票房的作用微乎其微,影视行业的创作、创收终究会回归理性。

那些优质原创剧本、会耐心打磨作品的团队在立项之初就能有资金支持,当然比等察觉苗头不对,再去捆绑《流浪地球》营销强得多了。

“接棒中国科幻”也已成笑柄

不过,流量电影越来越少,流量明星们的日子也会随之难过吗?当下整套流量经济体系是不是也受到了足够的冲击呢。

答案是否定的。几部流量电影的“跳水”远不足以让流量时代落幕,但流量明星们的身上同样覆满了泡沫,大众逐渐看透和反感那套娱乐工业的商业模式了,“流量时代”会退成由一个又一个“饭圈”构成的孤岛生态,别说国民级偶像,连“出圈”都会越来越难。

《上海堡垒》上映间,有一条被网友津津乐道的悖论:鹿晗6000万粉丝,哪怕十分之一的人去买票,票房也不至于低到才1亿出头。

巧合的是,就在一个月前,一场微博刷榜大战也挑明了所谓的数据热度有多少水分。周杰伦的“夕阳红粉丝团被迫营业”后,不少原本根本不关注的人惊讶地发现,现在追星竟然辛苦如“996”,为了冲榜得像打卡上班一样被压榨时间。

其实就和在电影制作上轻视内容打磨、投机取巧地选择“IP+流量”速成一样,两代“粉丝”的代差背后,也是因为商业运作采用了类似的简化手段。

过去的链条是从作品到人,艺人得先积累作品,作品受众广了才能拿到更多资源,有更大商业价值。但实际上靠成名之后的人气赚钱,比卖作品赚的钱多得多、快得多。周杰伦接点代言上个综艺的报酬必然高过辛苦做一张专辑的收入。但内容创作又不可控,受众的口味总在变化。那放弃唱功、演技、专业造诣的漫长培养,砍掉“作品”这一环,直接卖“人设”呢?一系列流量明星就诞生了。

会让大众逐渐反感,饭圈逐渐孤岛化的原因也正在于——卖作品的话,不喜欢某明星的这部作品,可能会喜欢他别的作品,各明星的粉丝群体之间也不会互相排斥;卖人设的话,一旦无感,就会直接对明星本人产生厌恶。再加上没有作品作为中间地带,明星就必须直接和粉丝绑定,时间、经济的大量投入让各个饭圈之间基本处于敌视状态,已经被榨取了很多精力脱粉也不容易,向周围疯狂安利更是让路人避之不及。

商业电影正是面向大众的娱乐产品,当流量电影的产品主体是“流量”而不是“电影”时,事实证明末路不远。而当靠商业运作生造出来的流量明星们败光路人缘时,哪怕鲜肉小花层出不穷,等在尽头的也只有属于小圈子的狂欢了。

文/但丁的方舟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