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烈火英雄》4天5亿 非虚构作品影视改编风口来了

瑞克特 2019.08.04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讯 《烈火英雄》上映首日,票房半天破亿,4天5亿,豆瓣开画7.2,猫眼9.6,淘票票9.3,在整个电影市场被“哪吒”烽火吞噬一周后,总算来了一个对手。

影片带给观众的最大感受是“真实”。

项目缘起2017年,故事源自2011年“大连7·16原油爆炸案”,参与当年灭火的消防队长找到制片人于冬和导演陈国辉,“他向我们讲了4个小时,我一边听一边哭”,于冬在电影首映发布会上说道。

决定拍摄后,主创用半年时间到大连采访原型消防员,也访问了很多现役消防员,再花半年时间完成剧本。

于冬与《烈火英雄》主创亮相发布会

影片内容细节还参考了记录这场爆炸案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也融入了其它火灾案件的人物和故事。

比如,“消防战斗,早晚会有牺牲!”杜江在片中的这句台词就来源于北京市消防总队原副总队长李进在2013年一次火场中的话。他的两名指挥官在大火中相拥牺牲,为了鼓舞队员继续救援,李进在当时喊出了这句话。

“在我看来电影里面每一段情节、每一句台词都应该有源可查、有据可考。”这是陈国辉坚持的创作理念。

对于拍摄场景,影片也力求还原真实,1:1实景搭建港口油罐,爆炸场面是真爆炸,地上的火有70%也是真火。

故事情节上,杜江流泪吃鸡腿、黄晓明赴死前点最后一根烟、谭卓让儿子带上爸爸的奖章...除了对消防员群体的致敬,影片的核心表达还有对普通人情感的真实塑造。

从这些创作方法和内容上可以看出,《烈火英雄》与《亲爱的》《解救吾先生》《湄公河行动》、《嘉年华》以及去年大爆的《我不是药神》,还有即将上映的《中国机长》《攀登者》《紧急救援》等电影都是同一路线:改编真人真事,内里流淌着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态度。

而在影视行业链的前端,这波作品的热度是否助推现实主义实现IP化?片方在项目开发阶段是否越来越青睐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这些情况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那么简单。

现实主义IP难形成?“任何题材都应该有现实主义”

对现实主义作品的追求,不仅在电影领域,《都挺好》、《大江大河》、《破冰行动》等现实主义电视剧火爆荧屏后,直接刺激IP影视作品运营环节,越来越多制片方通过第三方平台寻求这一类剧本。

“霸道总裁这一类网文根本没用,你写再多都没用”,据云莱坞CEO吴又介绍,现在网络文学的影视版权交易量总体在下降,而原创剧本、类型文学、漫画和真实改编的非虚构故事才是当前影视行业内容最核心的来源。

云莱坞是一个专注影视版权交易的平台和编剧社区,上线三年多,注册编剧达到10万人,现在已经完成约2000笔成功的交易量。在这个平台上,剧本题材属悬疑和爱情两类占比最大。

云莱坞CEO吴又

吴又也没有否认片方对现实主义作品的需求有在上涨,但在他看来,现实题材或当代故事并不等同于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也难以形成IP。

“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家里发生的那些事,也不仅仅是街坊邻居发生的那些事,现实主义在影视作品的任何题材都应该有所体现。现实主义从头彻尾都应该成为创作的追求,不应该只是当下才形成讨论。”

“《长安十二时辰》是历史剧,但在我看来它就是现实主义作品,它和当下有联系,甚至热播之后西安的旅游人数都上升了,对现实层面影响很大。”

任何题材和类型都可以创作出具有现实主义美学品格的作品,导演郑晓龙也曾说过,“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手法和态度,不是只有现实题材才能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品。”

现实主义创作没有捷径,最主要的是要规避脱离实际生活的“伪现实”和“蹭现实”,只有创作者付出努力,深度挖掘现实才能出好作品,“要写广告行业,就把广告业写透,要写时尚行业就把时尚行业写透,不是说拿着现实的故事就是现实主义了。”吴又这样解释。

回看《烈火英雄》,虽然有灾难片的类型外衣,但也提供了一个打造现实主义作品的良好的创作模板:取材真实事件、改编报告文学、采访原型人物、参考新闻资料…这种近似非虚构写作改编电影的创作模式,正在行业内部生根发芽。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频出 非虚构写作是未来创作趋势?

什么是非虚构写作?

这是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以个人独立视角完成的文学创作,包括新闻记者撰写的特稿、人物传记等。在海外,《逃离德黑兰》《聚焦》《三块广告牌》等奥斯卡获奖佳作都是通过非虚构写作改编的电影。

某国内知名电影公司的项目开发许容(化名)告诉我们,非虚构写作内容确实正在得到关注,虽然这类作品数量目前在国内占比不多,但是比起过去,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开发,“相对虚构的故事,真实事件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真实故事的感染力量也不一样。”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既有关注个体的戏剧性故事也有对热门社会案件的观察纪录,“我们现在看得比较多的是‘真实故事计划’、‘谷雨实验室’等非虚构创作平台,还有微博等平台上发酵得比较热门的事件。”

剧本开发人员在这类平台上找准内容后,会先和稿件作者和故事当事人两方沟通,拿到平台提供的影视改编授权以及作者和当事人的授权书后,导演和编剧才会进入二度创作环节。

不过许容也指出,非虚构写作改编成影视作品存在很大困难:一是真实性不可考,二是改编尺度不好把握。

自媒体为追求流量精心设计伪现实的故事,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像“咪蒙”团队一手策划的《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种情况是当事人不愿出面,“我们之前关注到一个家暴事件,沟通了蛮长时间,但是当事人不配合,故事的真实性就没法确认。”

“真实故事计划”创办人雷磊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该平台发表的非虚构作品进入到影视改编环节的有近30个,其中7个项目即将在年底或明年年初开拍。

一年过去了,这些项目也都没有浮出台面。如雷磊所说,非虚构作品影视化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是目前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化的模式”。所以,真正改编新闻特稿的电影其实一直到现在都没出现。

不过,当下的《烈火英雄》,还有将映的《中国机长》、《攀登者》、《紧急救援》等,这类改编真实事件的电影作品也正是在非虚构写作的概念下应运而生。

它们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和市场期待,也在不同题材和类型片的框架下不断加深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更在创作方法上为未来的非虚构类电影打下基础。同时,这些作品也将持续影响影视行业上游对内容开发的发展方向。

许容表示,现在他们评估项目,除了先从故事本身和情感出发,也会更加关注社会议题层面:

“更希望电影能引发社会讨论,不是每一部都要弘扬主流价值观,而是更懂得要承担社会责任、传递社会价值,这也是我们所理解的现实主义。”

文/瑞克特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