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评论

何为女人?金砖五国女导顶起的《半边天》告诉你

kino 2019.05.10 来源:1905电影网

 “小丹她爸有名望,有地位,跟他在一起做不了自己。”

“要是管管上嘴唇和眉毛就能养家,我就不用卖力了。”

“我不是质疑她的性别,而是质疑她有多女性化。”

“她之前是怎么对我的,现在就想见我了?”

“不要脸,嫁给谁呀她!”

1905电影网专稿 这五句话来自中国、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金砖五国”合作拍摄的影片《半边天》,它们都显现出一个共同命题:“女性”。

《时间去哪儿了》之后,“金砖五国”电影人再度合作,贾樟柯继续担任监制,召集五国女导演以“当代女性情感和社会”为主题,拍摄五部电影短片,组成这部集锦长片。

《时间去哪儿了》以“时间”为题,电影本就是关于时间的艺术,五部短片自由发挥,涵盖爱情、科幻、灾难、惊悚等多种类型。到了《半边天》,题目改为“女性”,创作空间相对受限,但在表达主旨上要比之前更加统一。

贾樟柯曾经形容拍短片就像是拳术里的“短打”,讲究快速和瞬间爆发力,但他认为这部电影更像是“十月怀胎”的孕育过程,筹备制作长达一年,“是一个女性主题下的五个变奏。”

监制贾樟柯

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是当下世界电影创作的一股热潮。

在好莱坞,男性英雄角色不再垄断超级英雄大片,惊奇队长可以一把握住灭霸的手套;对女性传记的银幕书写层出不穷,奥斯卡舞台上年年都有女性力量;在女性主义运动发展更为成熟的欧洲,他们的电影更加大胆表现女性对自由的精神追求。

《半边天》对女性的关注点明显与欧美不同,没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诉求,不在“政治正确”的条条框框里左右权衡,而是聚焦普通女性的生活困扰和情感困顿:

如何平衡“黄昏恋”与母女关系?妇女在家庭中受到什么忽视?女人过于男性化就该受到歧视吗?应该如何谅解亲生母亲?“网恋”又是怎么冲破传统婚姻道德观?

五部短片涉及女性的生命成长轨迹:少女、妇女、母亲、中老年女人…如作家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被塑造成的”,《半边天》也正是一部拍给男性观看的电影:了解女人,了解女人如何成为女人。

金砖国家首部合作影片《时间去哪儿了》

“金砖五国”的电影合作,是不同国族之间人文艺术的交流和不同思维文化的碰撞。随着五国关系的逐步拉近,第三部合作影片的主题已经定为“邻居”,邻居既指向邻里的空间关系,也指向情感联结,一语双关。

从“时间”“女性”到“邻居”,同题创作的概念越来越深入具体,五个国家的共融面貌在世界电影史的书写上也将越来越明晰。

中国篇《饺子》

以包饺子开场,拍法近似《饮食男女》,导演刘雨霖借饺子比喻创作初衷,“饺子皮都一样,但内里的馅儿味道不一样,就像中国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所以可能就会产生矛盾。”

刘蓓王珞丹饰演一对非常典型的中国式母女。母亲丧夫后想再婚,但遭到女儿极力反对,“他是一个厨子,我爸是院士,岁数还这么大,大家会怎么看我,看我死去的爸?”两代人的精神代沟在此突显。

当女儿侧面了解到母亲想再婚是为了过上一个比以往更轻松的生活,她才猛然醒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有没有重新选择婚姻的权利?能不能重新换一种活法?《饺子》的核心命题是对新时代女性的一次精神剖析。

印度篇《妈妈的假期》

导演阿什维尼·伊耶·蒂瓦里曾获印度电影观众奖,编剧则是《摔跤吧!爸爸》的导演尼特什·提瓦瑞,整部短片非常接地气,扎实通俗的现实题材故事,心酸与欢笑交织,以及一个圆满的大结局,有着印度电影一脉相承的精气神。

妻子离家出走,丈夫、公婆和孩子的生活全都乱了套,这个“主妇大暴走”的剧情和日本电影《家族之苦3》遥相呼应。

塞玛的主妇生活以一个个片段拼凑呈现:做饭、送孩子上学、打理丈夫的琐事、陪公公散步、帮婆婆按摩、教孩子功课,还要经营一家美容店.....但这一切却受到丈夫的忽视,甚至嘲笑。当塞玛决定离家一段时间,家人才真正意识到塞玛在家庭位置的重要性。

这是一曲对家庭妇女的赞歌,体察她们的状况和困境,以肯定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劳动价值。

“我都不如高压锅,起码它感受到压力的时候还能释放蒸汽”,塞玛以高压锅做自我类比,是全片在艺术手法上的点睛妙笔。

南非篇《性别疑云》

主角恩通比的人物原型取材自南非田径名将塞门亚。2009年,18岁的塞门亚在柏林田径世锦赛上获得女子800米冠军,后来经过性别检测,她被证实是一名双性人。

塞门亚

世界体坛上不乏运动员变性的例子,但塞门亚不是滥用药物的变性者,她的性别问题属于医学上的遗传现象。当塞门亚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再夺女子800米冠军时,关于性别与体育公平的争议再一次喧嚣尘上。

“性别门”事件纷纷扰扰长达十年。当众人试图解开塞门亚性别的真与假,竞赛结果判定的对与错,有谁真正关心塞门亚作为一个人,一个生命个体所要面对的一切身心酸楚?

《性别疑云》无疑是向现实中的“塞门亚”们投向了一道人道主义的温柔目光。19岁女孩恩通比在赛艇女子单人双桨比赛中获得冠军,她同样受到性别质疑,还因睾酮素过多遭到禁赛,被迫要求服用药物。

现实和电影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去定义女性?是身体和声音?是恩通比上厕所的姿势?是她划桨时的体态和速度?还是她在节目镜头里的形象与妆容?

“所有人都想改变我,妈妈也是?”,恩通比向母亲发出质问;“要有女人样!”,恩通比的男性团队人员在她上节目前提出了告诫……导演萨拉·布兰克并不引领我们做性别的定义,而是默默旁观着这个女孩在整个事件里受到的对待和影响。

恩通比纠葛在女性自我认知和运动员身份的疑云里,影片真正的目的,是提醒我们是否也是生活中那些指手画脚的群众,那些无形的歧视者和言语上的施暴者。

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恩通比迷茫的脸庞,“性别疑云”对你我而言还是疑云,但对这个19岁的女孩,伤害已经造成。

下一页:巴西篇《归乡》、俄罗斯篇《线上爱人》

巴西篇《归乡》

导演丹妮拉·托马斯是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中央车站》《摩托车日记》)的御用编剧,两人还联合执导过《海洋对岸》、《巴黎,我爱你》等片。在她筹备首部个人导演影片《瓦赞蒂》时,遇到了本片的故事原型玛丽亚·海伦娜。

海伦娜接到老家的一通电话后得知母亲已在弥留之际,她却不像常人那样感到痛苦。她像《小偷家族》里的那群人,果敢远离令人憎恶的原生家庭,但她也有类似《都挺好》中苏明玉的命定轨迹,不得不面对亲情的羁绊与血缘的联结。

归乡,意味着海伦娜选择原谅。尽管她显得不情不愿,当镜头扫过偏僻的故土风景,眼泪已在她眼里打转。

她穿白色丧服去见濒临死亡的母亲,两人相拥而泣。这种过去你我互相伤害,现在无奈释怀的场面,真的能打动不少人的心。

短片由大量的肢体动作与少量的台词对白组成,没有直接指明这对母女曾经发生过的具体矛盾和冲突,先是随着海伦娜晒衣服、接电话、坐公交,走路,然后看着她喝酒、流泪、痛哭……

一个真实女性的家庭往事,以留白的方式讲述,影片让我们相信静默的力量,渐近现实生活的真切模样。

俄罗斯篇《线上爱人》

这是五部短片里最为轻巧、幽默,赏心悦目的一部。

导演伊丽莎维塔·斯蒂肖娃非常年轻,这是她毕业后首次回到俄罗斯拍摄的作品,影片具备很多成功短片共通的情节设计方式: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又以另一种转折收尾。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偏远乡村,田园里的风土人情仿佛还停留在19世纪,笔记本电脑非常突兀地穿插在这幅传统景象里,电影借此创造一个既和谐又矛盾的文化语境。据了解,在当下俄罗斯社会,有30%的年轻人的婚姻来自相亲网站,女主角瓦娅就是如此。

她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女人,与帅气幽默的男囚犯通过网络平台陷入热恋,可当男人出狱后前来会面,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面对旁人的冷嘲热讽,这个女人的爱情观悄然改变,影片结尾看似突如其来,却有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浪漫意味。

当瓦娅背起她命定的男人,是对“女人能顶半边天”最美妙的画面诠释,圆满收尾《半边天》。

文/kino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