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中美人才交流计划经验谈 郭帆揭秘《流浪地球》

獠牙牙 2019.04.18 来源:1905电影网
共13张

1905电影网讯  4月17日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好莱坞电影大师班”召开主题高峰论坛,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总裁艾理善、大中华区总裁冯伟,北京市广播电影局局长杨烁,中影股份总经理江平,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派拉蒙影业执行副总裁Scott Martin等领导莅临。现场,郭帆李骏田羽生姚婷婷等青年导演以“中美人才交流计划”参与者的身份探讨了各自的感悟与经验,并对该计划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青年导演分享赴美交流心得  郭帆:不要迷信好莱坞工业化

201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与美国电影协会共同发起“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旨在增进中美两国电影产业间的合作交流。几年间,包括乌尔善郭帆陈思诚宁浩徐峥管虎在内的一批中国新生代导演赴好莱坞完成了观摩学习及业务交流。

“好莱坞大师班”首场论坛活动上,曾先后参加“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实践的青年导演郭帆、李骏、田羽生、姚婷婷,受邀就“计划为新生代导演提供何种帮助”、“中美电影工业化水平差距”等话题展开对话、分享经验。

刚刚用《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的郭帆,依然记得自己当初参与计划时最直观感受:“我们作为个体在工业化程度上,和好莱坞有着巨大差距,(好像)我们还在修自行车的时候,人家的汽车开出去很远了。”这种心理上的震撼在这批年轻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所以)我们回来之后做的事情都很接近,我和宁浩、陈思诚是同一批学员,回来大家呈现的作品基本都与工业化有关,或者是与美国电影工业有合作的,我们知道了一个更为精准的目标,我们应该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去努力,我觉得这个是整个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郭帆说。

让另一批“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学员田羽生最难忘的是在好莱坞制片厂参观的“道具车间”:在片场,现场道具的不专业常常会成为耽搁拍摄进度的罪魁祸首,令他苦恼不已:“我看到派拉蒙那个道具车间后我就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电影行业里,除了编剧导演,演员以外的这些基础工作人员的素质,其实是有待提高的。在好莱坞那个车间里,我随便问了一个工作人员,一个只做招牌这一种道具的师傅,就干了30年。这种专业度,应该叫匠人精神吧,咱们目前是做不到的。”

曾执导《惊天大逆转》的导演李骏则对学习好莱坞制片流程时的“绿灯会”讨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绿灯会”上电影各个制作环节工作人员的集思广益可以通过数据,对影片的未来路线做出体现,让导演开拍之前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也许你会更坚持自己,因为绿灯会的某些东西,给予了你一些数据或者其它方面的触动,让你对影片的选择方向以及拍摄的手法,有了更清晰、更明确的想法。”

当然,作为身处一线的创作者,这些青年导演也对“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郭帆认为,结合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为导演全面梳理美国电影工业各个流程是必要的,能够帮助后来者更清晰的理解这套系统。当然,在认可好莱坞工业化系统的同时,郭帆也认为“不必过度迷信工业化”:“电影工业就是一个工具,就像一个画家的笔和纸一样,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笔和纸。我们经常听到好莱坞的人聊‘我们工业是没有问题的’,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好的笔和纸。”当下,推进中国的电影工业化发展,除了需要结合美国经验,另一方面更要深入考虑和掌握中国实际国情。

导演姚婷婷认为,行业从教育阶段开始就应该注重工业化“标准”的统一,“,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剧本,我们有很多充满想象力的好的故事,但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美国的)学生在剧本的阶段就能做到一页纸代表一分钟,实施的过程当中,大家可以很明确该怎么拍,一页需要多少的容量。这样等到毕业后拍电影,大家也很容易在一个体系下、一个氛围下运用这些知识。”

概念设计图揭秘《流浪地球》:遵循文化审美与观众“共情”

第二个分论坛依然交给了导演郭帆和他的《流浪地球》团队。硬科幻影片需要符合科学逻辑,更需要标准合理的项目管理与专业完善的后期支持,这对标准化、流程化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电影行业是个巨大的挑战。《流浪地球》揭开了中国电影新篇章,也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此,郭帆都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

郭帆透露,在正式上映前,《流浪地球》前后三次安排了观众试片,有超过1000名观众在观影后的8分钟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影片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郭帆对于这种操作模式十分认可,认为试片可以给予项目明确的推进方向。“很多时候制片人和导演为‘AorB’打得火热,却不知道观众最想看到的是C方向,”他说,“电影观众永远是处在固定年龄层的,我们要学会去了解他们习惯的语境。”

论坛上,郭帆和《流浪地球》概念设计总监张勃带来了多张暂不能对外公开的电影设计图。而这还仅仅只是电影完整创作中的冰山一角。据悉,张勃前后共向郭帆提交了3000张设计稿,分镜头超过8000个。

谈到一部科幻电影概念设计的成功,郭帆认为创作者必须要考虑自己所处的文化审美环境。“这是长期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最初并不知道中国观众可以接受的中国科幻片的美学的方向是什么。我印象中,当时提出最早的一个概念,就是不要有紧身衣,不是每一个中国的女孩儿穿上紧身衣就变成《复仇者联盟》里的黑寡妇。”

所以在概念设计过程中无数的可选项里,郭帆和团队开始寻找让中国观众看起来最好有亲切感的形状和形态:“我们要要寻找到可以跟观众建立‘共情感’的部分,不管形状、颜色、外观,总之是要帮助我们建立共情感,而不是把观众推出去,因为中国人对科幻本身还有一定的天然陌生感,这是容易把观众推离的,而我们是要把观众拉进来,不管人物也好,情感也好,包括声音。并不是说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像钢铁侠一样穿上那身衣服,我们跟那部分的审美是搭不到一起的,所以我们才会努力寻找能够适合我们的美学。”

图/杨楠 文/獠牙牙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