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天坛奖”评委谈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化的社区

冬箍 2019.04.17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讯 北京国际电影节从第一届起,就将目标定为“国际水平、中国特色、北京风格”,而在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罗伯·明可夫眼里,北京国际电影节,正是一个国际化的社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评委们,齐聚一堂,各抒己见,交流对电影的看法。他们看待电影的不同视角,为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带来了更多丰富的可能性。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评委会主席罗伯·明可夫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它是一个“国际化的社区”。

中国的观众认识他,还是24年前。1995年,他执导的动画《狮子王》在国内上映,这部影片成为影史经典,辛巴的形象,镌刻在观众脑海里,“在森林中,神奇森林中,狮子在睡梦中”的歌声,影迷们也能脱口而出。

如今,罗伯·明可夫来到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担任“天坛奖”评委会主席。他与中国渊源颇深,其妻是孔子的第76代后人。罗伯·明可夫第一次来到中国,还是1997年。22年后,他惊叹于中国巨大的变化,“很难跟一个没有来过中国的人形容,这变化到底有多大。”

2007年,他还拍摄了由李连杰成龙刘亦菲范冰冰等人主演的《功夫之王》。这是较早的一部中美合拍片,具有促进两国文化合作的意义。

他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老朋友,曾于2017年担任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评委。再次来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本届“天坛奖”评委会的主席,他特别强调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对国际交流的意义:“九年前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之初,目标就是为中国观众、世界观众带来各个国家的电影,促进电影业的发展。它是国际性的赛事,展示国际影片,讲述不同背景的故事,评委也来自世界各地,北京国际电影节真的是一个国际化的社区。”

北京国际电影节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国际水平、中国特色、北京风格”,致力于成为“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展示中外电影文化成果,促进中外电影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历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促成了许多中外合拍项目,为许多电影人提供了跨国合作的机会;展映了中外各国的优秀电影,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罗伯·明可夫的高度评价,是对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和高端化、市场化的重要肯定。

本次“天坛奖”评委会,除了主席美国导演罗伯·明可夫,还包括六位评委。他们分别是智利导演、制片人西尔维奥·盖约齐,中国内地导演、编剧、监制及制片人曹保平,俄罗斯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中国香港演员刘嘉玲,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英国导演制片人西蒙·韦斯特。这样的构成,确实也体现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化视角,搭建了中外影人沟通的桥梁,集纳了来自不同文化的观点。其他评委关于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的看法,同样体现出这种国际化的眼光。

俄罗斯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也谈到合拍片,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就是合拍片的世界,难以想象没有合拍片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这种合作共赢,文化交融,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就促成了许多合拍片项目,如《马可·波罗》、《勇士之门》。而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的最新作品《小家伙》就是合拍片的典型案例,参与制作的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法国。这部影片,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最佳女演员奖(萨梅尔·叶斯利亚莫娃)。这部电影的成功,为多国合作摄制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

西尔维奥·盖约齐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缘分,也早就开始。去年,他的电影《黎明忽至》就来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参与“北京展映”,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今年以评委身份来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他感到压力小了很多,能更放松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行交流。无论是以作品,或是面对面的交流,北京国际电影节,同样发挥着自己作为一个国际化社区的作用。

其他几位评委,也对电影的评价标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刘嘉玲作为本届“天坛奖”唯一的女性评委,认为女性看电影的视角,和男性还是有一些不同,可能更为敏感、感性,男性则比较理性。马基德·马基迪则将电影中所表达的情感视为评价电影的重要标准。曹保平则强调,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好的电影。

西蒙·韦斯特则认为一部电影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否被普通观众所喜欢,而非教条地去分析:“作为电影人,我认为不光要从拍摄手法、技巧上来看待一部电影。评价电影最重要的标准,不是它是否是类型片,而是能不能让所有人作为普通观众,更好地欣赏它。”

在这样国际化、多元化的视角下,本次“天坛奖”的评选,也更加令人期待。让我们静候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届时“天坛奖”的得主也将产生。

文/冬箍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