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电影节展映门道多 影片的展映之路应该怎么走?

拼很多 2019.04.16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大幕拉开,虽然是全民狂欢的展映电影节,但主竞赛的15部影片中,也不乏亮眼作品。细看这15部影片的状态,里面的门道也是不少。

《流浪地球》是已经发行过的,但仍然参与电影节的评奖

首当其冲的《流浪地球》,是已经发行过的,但仍然参与电影节的评奖。今年刚刚敲定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土耳其导演锡兰最新作品《野梨树》,中国首映则被北影节“截胡”。

匈牙利电影《日暮》在中国首映

同样是中国首映的,则是去了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匈牙利电影《日暮》。亚洲首映的主竞赛单元影片则有5部。除此之外,还有2部在本国上映,但尚数国际首映的电影,以及真正意义上全球首映的《音乐家》《第十一回》

中国首映、亚洲首映、国际首映,仅仅是一个主竞赛单元,对于片子首映的接纳类型便有多种。因此也有了不少电影在参加完首个电影节之后,便全球走一遍的路线。

从国际三大电影节,或者北美出发,兜兜转转一年下来,所谓的“电影节电影”或者“影展电影”也完成了它的巡回之路。

青年导演小麦的首部短片已经走过了5个电影节。“国外很多时候会有专门有人负责影片的影展路线策划和推广之类的,叫做Publicist(公关)。”当我们找到他,想了解电影参赛、展映时,他这样说。

这些公关所做的,其实就是帮助导演,确定一条顺畅的影展之路,或者确保影片在各个地区尽可能地卖给当地的发行商,或者是设计参展路线,帮助小成本电影通过影展的放映费用回收成本。

电影《猴子》从圣丹斯电影节开始了自己的竞赛、展映之路

比如今年出现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哥伦比亚电影《猴子》,便是从圣丹斯电影节开始了自己的竞赛、展映之路。

圣丹斯电影节之后,《猴子》又去了2月份的柏林电影节,但因为世界首映放在了北美,在柏林电影节便只能进入次级竞赛单元。一位在柏林观看了影片的影迷观影后感慨:“圣丹斯世界单元评审团特别奖,果然炸裂的片子!这片绝对是柏林主竞赛前三名的水准啊!去圣丹斯首映也不知道是怎么设计电影节路线的?”

对于这种疑问,一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L告诉我们,其实选择哪个电影节做起点,要看片子的诉求。如果电影的定位就是销售,那么去圣丹斯,卖出北美市场的版权,就要比去其他影展重要的多。

“《猴子》一看就知道,是作者电影,但是有商业相的,制片成本肯定也不低,所以地区发行肯定是他们很重要考虑的一块。”L说。

但在此之前,曾有传言《猴子》锁定了去年戛纳电影节的一席之位,但最终失之交臂,不少人判断可能是后期的原因。

很多电影选择在戛纳电影节首映

但有观众会产生这种一问,则是不少片方很容易犯得错误,就是在一个相对弱势的电影节进行了放映之后,错失了参加更具影响力电影节竞选的机会。

电影节挑选影片时,通常都会设有详细的挑选标准和规则,部分选片标准中还包含对影片首映情况的限定,如全球首映、国际首映、所在大洲首映或所在国首映等。因此,一定要提前研究好每个备选电影节对参赛影片的要求,按实际需求,有秩序地依次放出影片的首映,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设定电影节起点,首要因素就是电影基本完成初步后期的时间,也就是能给选片人看的时间。L介绍,很多电影节提前半年就开始进行选片,如果递到选片人的手上,时间会更早。

小麦也印证了这点。他告诉我们,如果接到选片邀请,那往往会比较快速地确定下首映的电影节。而导演和制片人,也会尽量赶在1月份前完成电影的后期,这样就可以在3月份戛纳选片截止前试一试。

“直到戛纳出结果之前都不会报别的,如果戛纳进了就都很好,如果没进,就能赶威尼斯的截止,威尼斯不行,下一轮就是柏林。”小麦说。他表示,三大电影节如果都没入选,那可能会在第二年开始,考虑下一批的影展。

吴宇森的《追捕》明显瞄准了海外市场

不仅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不少成熟的大导演,也要考虑电影节的路线问题。例如吴宇森《追捕》,明显瞄准了海外市场,因此在进入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单元后,立刻又去了多伦多电影节进行展映。

在九月的这两个电影节结束后,《追捕》立刻前往10月初的釜山电影节。相当于在欧洲、北美和亚洲与潜在的买家打了个照面。

《影》在威尼斯首映后,又相继在多伦多、伦敦电影节展映

和《追捕》类似,张艺谋《影》也走了几近相同的路线。9月初亮相威尼斯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多伦多,而10月中下旬,《影》又入围了伦敦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毕竟和釜山这样的电影节不同,伦敦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对于电影的首映限制很小。因此《幸福的拉扎罗》、《日暮》等刚从戛纳、威尼斯归来的电影也都出现在了伦敦电影节上。

“每部片子有每部片子的命,好的四五十个(竞赛+展映),惨的话5个左右吧。”一家针对海外发行公司的主管柳莺这样说。在她看来,华语电影这种路线的选择,就是为了发行渠道的拓展。

她用杨明明《柔情史》举例子,这部电影便是以年初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为起点,一年走了近40个影展:“《柔情史》去柏林,也是因为成片的时候赶得上时间。每一个大的电影节有固定的亚洲或者华语区的选片人,他们会很经常地来中国看新片,《柔情史》也是这样被选片人看中的。”

《柔情史》走得便是希望多展映、多拿奖的路线

这部电影目前在国内将由艺联发行。从2018年亮相柏林开始,《柔情史》走得便是希望多展映、多拿奖的路线。2月柏林全景单元之后,3月便去了香港。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前,又去了首尔的国际女性电影节。

柳莺说,这样的影片,海外电影节的路线,在确定了七点之后,就开始以大洲为单位,进行大洲首映,或是地区首映。综合考量,则是电影节的时间以及是否会进入竞赛单元等等。

而像这种小体量的片子,走电影节的另一个好处,则是尽快地回收成本。“我们的策略还是尽可能地去更多的电影节,因为电影节放映版权费,也是海外发行的一部分很重要的收入。”柳莺说。

对于如何开始影展之路,一位法国选片人给了非常中肯的意见:“第一,拍一部好电影。第二,要选择合适电影节进行首次曝光,电影节策略是很重要的。第三,给你认识的不认识的所有选片人看片子。”

文/拼很多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