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增加票房上涨 院线纪录片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1905电影网专稿 截止1月12日,开年第一部华语片《四个春天》的票房突破了800万。票务平台对这部纪录片的最终票房预测落在了1100万左右。
和此前黄渤、赵薇、周冬雨等人倾力推荐,以及从影展开始就不断流出的口碑相比。这个票房数字可以说有一定落差。
此前被预测将成为1月黑马的《四个春天》并没有等到雪融春来的时候。
有人说,这是2019年影市开年最大的遗憾。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中国电影市场上,纪录片的规模已经可以达到亿元以上。
2015年以前,纪录片票房冠军的纪录由《旋风九日》的1700万保持。2016年开始,中美合拍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票房突破6000万;随后一年,《二十二》获得了1.7亿的票房;带有纪录性质的电影《冈仁波齐》票房也超过1亿。
这使得当一部被市场看好的纪录片出现时,对标水准也从之前的千万体量上升到亿元量级。即便是2017年的纪录片票房亚军和季军《地球:神奇的一天》与《重返·狼群》也均突破3000万,成为了纪录片院线市场的奇观。
2017年纪录片票房排名前三影片 |
所以,当质量、题材均被看好,且有电影节奖项和提名保驾护航的《四个春天》出现时,不少人都觉得,它能在开年创造一个票房小奇迹。
然而事与愿违。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少有16部纪录电影上映,总票房超5亿,《厉害了,我的国》一片贡献了4.8亿的票房。此外仅有《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获得了2057.6万的票房。其余的14部影片,票房均止步在几百万。
2018年上映纪录片票房前五(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
而2019年仅仅在1月,便有《四个春天》和《燃点》两部纪录片上映。从11月开始到现在,短短3个月内,已经有4部纪录片进入院线。
截至目前,《四个春天》800万票房收入,《燃点》135万,《一百年很长吗》122万,《生活万岁》482万。
“纪录片扎堆上映,除了我们,还有谁知道么?”当我们把问题抛给一位电影宣传时,她这样反问。在她看来,不少纪录片,普通观众并没有感知。
“《四个春天》的宣传没打出重点。漂在外面、回家、家乡这些点都没有打出来。”喜欢这部电影的她说起来,显得有些痛心疾首。“普通观众没有感知。只靠宣传片没用。”
比照同样靠口碑营销的《二十二》,虽然有近一个月的提前点映,但其首日排片也仅为1.4%。直到“慰安妇”的题材社会性和口碑效应发酵后,排片率采飙升到10.8%。
“《二十二》如果不是题材,很难有这样的票房。”这位电影宣传总结道。
如果从她的角度看,《四个春天》票房遇“寒冬”是宣传重点不明显,那么占据了电梯间、贴片预告的《燃点》,似乎铺向了更多的观众。
不过目前,这部讲述创业者的纪录片票房刚刚超过140万。
“其实内容创作还是偏向一般央视二套节目那种吧,讲述创业者的故事。感觉也不是电影级的手法。”观众在看过《燃点》后表示了对其的失望。
“我觉得电影应该有电影的操作方法。”纪录片从业者小乔说。“电视类的,或者说节目类的纪录片,都是从策划出发。电影类的,当然也有前期策划,但是会更加弱化策划形式地,去拍摄和呈现内容。更加强调故事性,而非主题性。”在她看来,现在不少院线纪录片,还在用电视的思维操作。
她用《生活万岁》举了个例子:“那个操作手法,我感觉可能跟节目类的差不多。就是几组人到不同的地方去拍,最后是一个合成的东西。”
事实上,商业院线中的纪录片,如何吸引看惯了故事片的观众买票,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除了前两年的自然类电影。现在走入院线的,大多是关注小人物和生活的影片。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是探险羌塘的故事。《最后的棒棒》能够成为话题影片,也与镜头对准的重庆年迈底层劳动者有关。《大三儿》则讲述了有先天缺陷的主人公实现心愿的故事。《生活万岁》《四个春天》的主角们更是纯粹的素人。
《最后的棒棒》前期关注极高,最后票房仅为100万 |
“我觉得那些叫好的纪录片,其实可能出发点并不一定是冲着院线片去的。但最后可能做出来还不错。这些导演也并非特别职业导演的出身,可是创作激情却是很重要的。”小乔说。
但是叫好的纪录片,每年也是屈指可数。
“纪录电影的’热’,稍微有些虚热。”在一线纪录片导演团队内的工作人员小板说。在他看来,2018年到2019年出现的这些稍微带有话题性的纪录片,大多有种为了上院线而拼凑素材的感觉。
“很多纪录片人希望能够做纪录电影(上院线),都在尝试这种方式。”小板觉得虽然部分院线纪录片营销做得比较好,但内容不能达到院线电影的要求,都是比较投机的创作。他表示,目前的院线纪录片,有拼凑、过度消费和小圈子自嗨的嫌疑。
《大三儿》通过艺联专线,重点影院长线放映 |
虽然如此,小板告诉我们,目前纪录片团队的状态都比较乐观。“大概是看到《二十二》等这些电影之后,院线还是对纪录电影有些空间和观众的。”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在广电总局电影局过审的纪录电影一共有44部,同比增长37.5%;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9部,同比增长50%,纪录电影总票房为2.6亿元,数量和票房均创新高。
而谈到2018年的纪录片票房表现,小板指出一点,纪录片仍然属于小众类型。票房表现不如故事片,是必然属性导致,和商业电影不能放在一个数量级别上考虑。“更多出品方和发行方确实是因为情怀来做纪录片,当然也想再出《二十二》那样的奇迹。”小板说。
事实上,和过去10年的院线纪录片相比,最近几年,确实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有了走进院线的机会。小板说,这种纪录片增长的变化,比票房更有意义。“院线环境总的来说有变好,很多平台也开始在开发新的纪录片。”他透露,自己所工作的导演团队,也有新的纪录片和合作在筹备中。
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计划2019年3月上映 |
小板告诉我们,目前资方对于纪录片的投资热情也高过以往:“但大部分都只是当作做公益,能盈利是好的,不盈利也能有些好口碑。”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中有这样一段话:“纪录片的影院观看会成为一种纪录片接受的新常态,和纪录片产业板块的重要一极”。事实上,从近十年上映的院线纪录片数量来看,纪录片的环境确实越来越好。
2008年,仅有3部纪录片得到了进入院线的机会,直到7年后,这个数字仍然未能突破个位数,停留在5部。
2016年开始,院线纪录片的数量开始翻倍。
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成2016年爆款 |
近两年则稳定在15部左右。从这个角度看,以票房的多寡来评判纪录片的发展,实在有失偏颇。
作为有着稳定观众群体的电影类型,院线纪录片的发展速度,可能就像龟兔赛跑里的那只乌龟,虽然慢,但保持稳健,终归会有《发展报告》中所期待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