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忘了马思纯吧,还是回到张爱玲的小说改编上
1905电影网讯 马思纯的一篇读后感,最近引来了不少风波。一篇关于少女如何堕落为姑妈谋人,为丈夫谋钱交际马花的故事,在她的感悟里,则是:
因为之后我将知道,张爱玲的卑微换不来她的爱人。低到尘埃里,一生只会发生一次。因为爱,不是一个人的卑微。而是两个人的勇敢。
这不是马思纯第一次的微博张爱玲感悟,却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原因有一个,她读的是《第一炉香》,恰好在今年暑期公布,将由许鞍华导演改编成电影。
这部小说中的三个角色,一个是中年交际花姑妈梁太太,一个是一张白纸被当做交际花培养的葛薇龙,一个则是混血浪荡公子哥儿乔琪乔。
演好了,听起来都有得奖相。也无外乎女明星们正在为此努力争取的传言甚嚣。
许鞍华导演
说起来《第一炉香》算得上是“绝世大饼”了。
早在2005年,制片人徐枫就透露,《第一炉香》的版权已经买了十几年,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演员一直没有拍。
电影人徐枫
但是2005年,汤臣影业在投资拍摄了《美丽上海》之后,却因为徐枫忙于打理亡夫产业,而无暇顾及电影事业了。和陈凯歌、姜文、冯小刚等导演的合作就此停摆。而林语堂《红牡丹》、张爱玲《第一炉香》、李碧华《潮州巷》、司马中原《歪狐》等小说改编项目也就此不见天日。
当年据说徐枫的设想,是请侯孝贤执导,巩俐扮演姑妈梁太太,章子怡饰演葛薇龙。侯孝贤提到过这件事:
“徐枫曾经找我拍《第一炉香》,我说可惜我拍不到。因为那个绕来绕去、那个幽委的感觉对我来说太难了,而且一定要讲上海话,一定是上海那个时候的氛围,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我说你找王家卫吧,王家卫有可能,因为王家卫是唯一呈现上海风华呈现得很好的导演,他是有这个印记的。”
导演侯孝贤
对于演员的设想,徐枫也曾经在回答网友提问时也很坦承:
“我一直觉得巩俐来演姑姑,章子怡来演侄女会比较像,我一直不觉得她们很像,她们在有些地方会有一点点像,如果她们两个人来合作这个电影,这已经是三年以前的事情,那时候还没有拍《艺妓回忆录》的时候,我那时候很多想要合作的导演还没有想清楚,我觉得她们两个人在一起拍戏,一定会有很大的火花,等于我错失了第一次的机会,我自己也跟自己讲,也不要太介意,主要能把一部戏拍好,是不是第一次,倒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巩俐和章子怡《艺伎回忆录》
09年,关锦鹏去美国碰到了陈冲,刚演过《色,戒》里易太太的她也对《第一炉香》动了心思。陈冲对关锦鹏说,阿关,你要不要拍《第一炉香》,我来演姑妈,汤唯演葛薇龙。
那个时候这篇小说的版权还在徐枫手里。虽然与陈冲合作过《红玫瑰与白玫瑰》,但想二度改编张爱玲,关锦鹏只能放手。
直到2016年,《第一炉香》出现在了电影备案公示表当中,备案单位却是青鸟影业。
2018年,《第一炉香》的导演敲定许鞍华,这只“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终于找出一角。
青鸟影业由2016年离世的电影人夏梦创立,开山作便是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夏梦过世时,把影业传给了自己的朋友,新的青鸟影业,首部作品还是许鞍华。
某种程度上,也算一种“小团圆”。
算上《第一炉香》,已是许鞍华第三度拍张爱玲,还有一次执导话剧《金锁记》的经历。但和话剧舞台相比,电影圈改编张爱玲却显得有些望而却步。
筹备舞台剧《金锁记》时的许鞍华
早在1944年,张爱玲便亲自将前一年写的小说《倾城之恋》改编成4幕8场的话剧,当年12月16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演。
这之后,又有80年代海豹剧团根据《茉莉香片》改编的话剧《香片》;进念·二十面体的《心经》等等舞台作品。
仅话剧导演林奕华一人,便有8次改编张爱玲作品的经历。
话剧导演林奕华
而在1976年,刘松仁等就出演了电视剧《半生缘》;此后林心如、蒋勤勤又出演了一版;现在蒋欣、刘嘉玲的版本也有待播出。
《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张爱玲的名篇,也都上过小荧幕。除了授权翻拍,TVB则在1984年将《第一炉香》的故事融入到了电视剧《侬本多情》当中。
《侬本多情》的前半部分,便是《第一炉香》的翻版。
痛失双亲投靠姑妈的商天娥便是葛薇龙,关菊英演的操纵商天娥婚事的姑妈唐瑛自然仿照的是梁太太。让《侬本多情》成为经典的,则是张国荣出演的詹时雨,对应的当然是《第一炉香》里的乔琪乔。
虽然小荧幕和舞台对于张爱玲的改编一直热潮不退。但在许鞍华版本的《第一炉香》前,大银幕上仅出现过五部张爱玲的作品。
而且这些作品,大多争议颇多。
饱受批评的一点,则是折现电影失去了张爱玲特有的腔调。事实上,张爱玲的小说最大特色并非情节,而是她特有的比喻和心理描写。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作品被搬上银幕上,不少人都觉得似是而非,恰如假借张爱玲之名的《笑声泪痕》。
首位将张爱玲搬上大银幕的还是许鞍华,改编的是《倾城之恋》。
初次拍摄自己文学偶像作品的许鞍华显得很紧张,对小说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删改解读,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完成了所有故事情节。
当年电影还算成功,1984年上映,票房达到813万港币。周润发也被认为是扮演范柳原的合适人选。但缪赛人却被认为并不适合白流苏。
许鞍华自己对《倾城之恋》也不满意,除了认为自己对张爱玲理解有误,导致怎么做都有点不对。更多的则是当时邵氏公司小气,不肯在布景和道具上砸钱。
现在的观众对《倾城之恋》不满意,则是因为丧失了原作的精髓。
一个寡妇和一个情场老手在战时香港的故事,怎么拍和怎么讲,其实不一样。张爱玲的笔下,情场如战场,白流苏的心理描写百折千回。
男女间的试探被张爱玲写的摇曳生姿。而初次改编张爱玲的许鞍华,则战战兢兢地对原著几乎看图说话,最终也只能落得连她自己提起来,也是丑话说得多。
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也对张爱玲下了手,选择改编《怨女》。
事实上,《怨女》也是张爱玲自己中年后,对《金锁记》高度戏剧化不满,重新改写而成。
相较《金锁记》,《怨女》变得更加散淡,删去了很多戏剧化的情节,转而多了很多心理描写。但汉章改编《怨女》,实则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好在这部电影演员选的不错,夏文汐漂亮,是原著里“麻油西施”的长相。五官薄,也的确称得住嫁入姚家之后的“怨”。
可惜但汉章在改编《怨女》时犯了和许鞍华一样的问题:觉得一定要忠实原著。按照张爱玲写成的故事,临摹一般,一笔一划都不省略,照本宣科。
这也是为什么拍出来的张爱玲电影毫无张爱玲特色,四平八稳。
但汉章之后,5年没有导演敢碰张爱玲的小说。直到1994年关锦鹏导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才开始90年代的张爱玲改编。
这篇小说里,白月光朱砂痣、白米粒蚊子血的比喻成为不少读者的心头好。也从“红白”开始,张爱玲电影的选角也成为了不少媒体和观众热议的对象。
关锦鹏的这部张爱玲能被铭记至今,自然也是两朵玫瑰选的娇媚明艳。
谁都没想到,演惯艳丽角色的叶玉卿可以在电影里演白玫瑰孟烟鹂;“中间像是隔了一层白色的膜”,不说话,走路靠后,一种少女的美。叶玉卿的眉眼也带着点苦,自然而然地成了苍茫的白月光。
“小花”出身的陈冲则变成了红玫瑰王娇蕊。有稚气的娇媚,椅子一震动,手臂上的肉微微一哆嗦,不是肉多,是骨架子小,显得胖。
有这样的惊喜选角,再加上演员们在电影里的表现,《红玫瑰与白玫瑰》成功了一半。搭配上杜可风的摄影,可以说还原了张爱玲的文字质感。
1997年,许鞍华再度挑战张爱玲,挑的是《半生缘》。
在许鞍华之前,香港新浪潮导演谭家明曾希望能够将此书拍成电影,甚至专门拜托王家卫代笔致信张爱玲请求改编。
王家卫给张爱玲的去信写了些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回信却得到了曝光。信是这样写的:
只是最终,张爱玲也没有看到王家卫的电影,谭家明拍《半生缘》也没有了下文。两年后,许鞍华的《半生缘》上映。
这部电影又从选角上先胜一筹,找到了梅艳芳与吴倩莲演姐妹二人。
细看二人,有相似的眉眼,演曼桢和曼璐二人,倒是合拍。
葛优演祝鸿才,也是“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黎明温吞的脾性,也竟然成就了沈世钧。电影回到大陆取景,南京的玄武湖、清凉山皆入镜。
和《倾城之恋》相比,许鞍华在拍《半生缘》时,放弃了忠实原著的方法,而是加以改变,同时以《十八春》和《半生缘》为底本,删改了中后段阴郁恐怖的哥特小说情节,加重了尾端再相见时的无奈。
《半生缘》之后,张爱玲的改编再度进入停滞,直到10年之后,李安才带着《色,戒》出现在观众视野当中。
和《倾城之恋》等名篇相比,《色,戒》作为张爱玲的晚期作品,并不十分引人注意,但也因此改编起来更加留有余地。
和以往的电影相比,李安改编的《色,戒》恰如一只上海人吃完又拼回完整形状的大闸蟹:披着张爱玲的皮,讲得却是李安自己的私货。、
对于改编《色,戒》,不少人的问题仍然停留在怎么去将那些比喻和心理描写影像化。怎么去拍放走易先生时那“紧张得拉长到永恒的这一刹那间”?又如何去表述王佳芝与易先生那“虎与伥的关系”?这些看似都是难题。
李安的答案是破。
于是他放大了不少原著中一笔带过的情节——太太们的牌桌,易先生和其他女人的关系,乃至于王佳芝“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
李安的操作,让《色,戒》变得格外丰富,也因此成了不少人心中张爱玲改编电影的首位。
本想拍摄郑成功题材的侯孝贤在寻找关于古代妓院素材的时候,被朱天文推荐了张爱玲翻译成国语的吴语小说《海上花》,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拍成了电影。
虽然曾经拒绝掉了《第一炉香》,但最近几年,一直有传言说侯孝贤动过翻拍《小团圆》的心思。
除了这些名篇,其实导演们大可以将目光放在一些略显冷门的篇目上。
比如《心经》,我最好的闺蜜变成了我的后妈。惊悚吧?
说不定就是下一个金马双黄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