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Day9:加菲新片评价两极 毕赣"地球"口碑发酵
《地球最后的夜晚》黄觉、汤唯 |
1905电影网专稿 看完一整天的放映,突然发觉戛纳第9个竞赛日的主竞赛单元排片有点别出心裁。早场的《银湖之底》与晚间首映的李沧东新作《燃烧》都通过一个寻找真相的男孩的视角展开各自的故事,两个人物都有点宅、有点“呆萌”,又都因为心仪女孩的离奇消失展开了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当然,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最终呈现出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前者是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迷影符号”致敬经典,后者则是李沧东对村上春树的一次成功本土化。
时间:8:30-10:50
地点:电影宫卢米埃厅
加菲新片《银湖之底》大玩迷影符号 口碑严重两极
《银湖之底》海报 |
《银湖之底》讲得是一个发生在当下美国洛杉矶的犯罪惊悚、黑色幽默故事。但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最想做的,显然是以此追忆好莱坞曾经的黄金时代,并用无数考验影迷功力的梗致敬自己喜爱的游戏、喜爱的音乐、喜爱的电影人。
电影中,加菲饰演的无所事事、沉迷电动漫画、喜欢偷窥漂亮女邻居的宅男,因为心仪女孩神秘消失而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调查,并通过无数隐藏在“天使之城”的符号,找到了与丑闻和阴谋有关的失踪和谋杀。导演在创作中脑洞大开,让《银湖之底》充满了实验性、视觉冲击和cult感。
影片主线剧情不算深刻,想要更进一步get的观赏“趣味”又要求太强的专业性和比较特殊的观影口味,因此《银湖之底》在戛纳首映后出现了十足两极化的口碑。喜欢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这种实验性、符号化创作的电影发烧友们被这部作品深深娱乐,乐在其中。而导演创作受众之外的人群则对导演祭出“大招”完全不感冒。
时间:16:45
地点:电影宫巴赞厅
毕赣《地球》首映后口碑发酵 观影一座难求
《地球最后的夜晚》法国版海报 |
昨日首映结束后,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爆”了。结合国内和海外的社交媒体情况,60分钟3D长镜头让影片讨论度不断飙升,口碑也不断发酵。评论中有人称毕赣是“阿彼察邦之后最具影像魅力的导演”,也有人再次评价他的一镜到底“绝妙”,镜头语言充满诗意。因此到今日最后一场公开放映前,电影宫内的影厅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此外,导演毕赣还携主演黄觉、李鸿其、陈永忠出席了今日《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Photocall。
时间:18:30-21:00
地点:电影宫德彪西厅
《燃烧》:李沧东“本土化”村上春树 刘亚仁冲奖有望
《燃烧》戛纳版海报 |
李沧东这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新作《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烧仓房》。用导演自己的话形容,原著中虽然有悬疑的成分,但归根结底仍是一个没有明显戏剧冲突的故事。更何况,日本文学腔调的小说和韩国悬疑犯罪类电影都自带看起来难以融合的强烈风格,村上春树的《烧仓房》究竟如何会以何种方式变成李沧东的《燃烧》,这个过程令人充满期待。
事实证明,李沧东的“本土化”成功了。无知、单纯或许也多少有些肤浅的平凡女孩海美,误闯与她格格不入的“盖茨比”世界,并因此成为怪癖富二代手下的牺牲品。爱着她的穷小子钟秀成为查明真相的唯一希望。这当中,导演不仅选择了日式仓房到韩国地方塑料棚的意象转变,包括日本社会中“毫无价值无人在乎的社会边缘人群”(即无用的仓房)的隐喻,也被合理与韩国当下青年一代的就业压力、阶级固化等现实问题链接起来。
镜头语言与台词表达上,《燃烧》也成功保留了村上春树特别的味道——当然,是掺杂了韩式风味的那种。当钟秀迎着阳光,对着窗外的南山塔释放自己的性冲动,当海美突然在夕阳下赤裸上身起舞,日式小说中晦涩且内敛的文字仿佛跃然屏上。而仿佛城市猎人般于城市和乡间探寻追踪,并在萧瑟的寒冬里完成对“盖茨比”最后的行动的钟秀,又完全是李沧东式的影像风格。
都说李沧东的作品捧演员,作为大男主的刘亚仁也毫无疑问的吃到了这份红利。《燃烧》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由散漫、青涩懵懂、痴情执着、歇斯底里等无数多元特质的角色,人物的前后转变既明确又模糊,长篇幅的“压抑”让最终愤怒的爆发变得情绪张力十足。放映过程中,刘亚仁的表演多次抓住了观众的情绪,截至到目前,他的水准在主竞赛所有男演员中也数得上号。或许,李沧东能让这位韩国85后一代男星在戛纳有所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