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奥斯卡电影手册:《敦刻尔克》在影评人眼里居然刚及格

赛人、周黎明等 2018.02.28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奥斯卡90年之际,1905电影网和《中国电影报道》,携手十二位资深电影评论人士,发起奥斯卡电影手册,将对今年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的9部佳作,进行最权威的打分和评论。

这份手册能让各系影迷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些影片在专业影评人心中的地位。更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影迷,加入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会之中。更让影迷值得期待的是2018年3月5日7:00,1905电影网将全程直播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盛况,这是送给影迷最好的礼物,也是属于电影的豪门盛宴。

奥斯卡手册请到了十二位资深电影评论人士(排名不分先后)为我们带来最专业的打分(5分制),和他们对于这些佳作的评论与分享。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 杰克·劳登 / 哈里·斯泰尔斯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荷兰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陈世亚(《环球银幕》执行主编):

尽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的可能性皆不高,但《敦刻尔克》不仅是个人心目中2017年最佳电影,也是心目中克里斯托弗·诺兰首部电影大师之作。《敦刻尔克》最令人绝赞之处,并非诺兰擅长的非线性叙事(当然,绝对是炉火纯青水准),以文本或高概念取胜,而是以电影本体魅力,通过声画、剪辑的紧密配合,营造出不血腥、不暴力却又极度感官化的无穷张力和观影快感,成为足以与《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黑鹰坠落》等比肩又各有千秋的战争电影经典之作。

赛人(影评人):

开场部分拍得最好,冷冽 ,但越往后越迷糊。主要是导演对这场战争的认知过于软化了。片尾所谓“人性的光辉”与这次事件本质上的精神大溃败没有一个足够丰厚的心理接口。


影片剧照

周黎明(影评人):

本片用先锋艺术片的手法,呈现一个战争历史故事,刻意回避了同类影片高瞻远瞩的视角,将战争的不可知表现得淋漓尽致。非线性叙事和非寻常手法未必讨人喜欢,但艺术的突破和技术的娴熟运用显示出诺兰的大师境界。

曾念群(《青年电影手册》执行主编):

诺兰只是把几个时间线上关于“死”的主观视角一一呈现出来,最后交织到一条可以寓意为“生”的小船上,全片从头到尾不煽情、不介入、不挑唆、不探讨,变本加厉地体现出诺兰对“时间主观性”的癫狂。故事里有的,只是几个简单的符号,我们可以明确称他们为逃兵(陆军)、英雄(空军)和天使(平民船主),战争不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回归生死,在死面前,生是最大的胜利。

黄卓(新浪娱乐电影组组长):

故事分为陆地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个小时这三条线,三线共振共鸣,1+1+1远大于3,战争最能展现人性的复杂,不过这么一次成功的逃亡,诺兰最后落脚点展现的是团结、互助、奉献、牺牲这样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听起来是“主旋律”,却不让人觉得假大空。看到最后很受整个故事感动,也觉得很热血。

空战这条线将摄影机装上了战机,第一视角的IMAX摄影,展现天空与大海的辽阔、英德战机的空战、飞机在空中旋转的动态感,这些真实画面所涵盖的信息量,目前看还是电脑CG完全无法取代的。

阿郎(《看电影》杂志主编):

《敦刻尔克》描写的不是进攻,而是逃亡。影片没有出现让战争电影迷过瘾的大规模进攻场面,导演也不再借机,对人类大规模杀伤行为,进行如醉如痴的雕刻。在《敦刻尔克》里,失败成为胜利。就像回到英国后,发生的那个对话,“小伙子,你们做得很好”,“我们只是逃亡回来”,“这就足够了”。所以,《敦刻尔克》里没有出现以往战争电影里热衷的英雄。在《敦刻尔克》里,英雄是一群逃亡回来的败兵,是被失手杀死的17岁当地男孩。

在技术上,诺兰仍然保持了他作为英国人的严谨,甚至是刻板。主观镜头的运用,除了技术上的精准,还有对心理上情绪性的表达。飞机掠过,轰鸣如针扎一般的刺耳,也是主观的。


《敦刻尔克》

亚博(《枪稿》):

诺兰依旧是玩弄电影叙事结构的高手。海陆空三条线,一周、一天、一小时三个时间维度并行,没有明确的英雄人物,而是从几个角度切入那场40万人大撤退的二战著名事件。不过,诺兰最大的问题是影片缺乏情感基础,这一次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是好片但难成经典。距离大师,诺兰还缺一部真正的大师之作。

老羊(时光网内容部副主编):

好的电影影迷追捧,伟大的电影影响后世。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晃动的血腥画面让后世效仿,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敦刻尔克》则把战争片拍成悬疑片。这部幸存者视角的灾难片,既有里程碑意义也未放弃个人特色。

在这106分钟的作品中,几乎不见敌人,但从第一秒起压迫感就无处不在;台词少到如默片,画面和声音所营造的沉浸感,却像是为观众“直播”了77年前的大撤退。

诺兰擅长的时间游戏仍在,陆上一周、海上一天、天上一小时的非线性叙事颇具玩味,但他这次放弃过多的解释,而只是单纯地展示。

小托(爱奇艺电影频道主编):

诺兰集大成之作,较之过去他理科思维、精英意识的电影,这部《敦刻尔克》中人文的大爱感强烈,关注到了世界与庸人。

在时间和战争之下,普通人在卑微不堪中,做出的那些压抑又绝望、挣扎却勇敢的选择,共同在错乱的时间剪辑中贡献出了力量,也是这些动人的力量,让这部电影超越了过往“诺兰式”的聪明,超越了他鬼斧神工的结构剪辑,也超越了万分妖娆的剪辑和配乐。

红鱼(影评人):

诺兰的这部《敦刻尔克》,其实已经不是一部传统认知上的战争片,反而更具悬疑电影气质——它提出的那个谜题就是,摄影机带领我们认识的那些年轻人,谁会永远葬身这片海滩?或海底?又有谁会幸运地逃出生天?刻意模糊历史背景的作用就是向观众暗示,他们正在观看的其实并非是哪场具体的战役,而是战争——这个人类制造出来的,最丑陋的怪物本身。海陆空三条叙事线与一小时、一天、一周的三段时长交错并行,带来魔方般的快感,是的,这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诺兰。


影片剧照

崔汀(影评人):

非常独特视角的战争片,全片基本没有正片出现过德军,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以精雕细琢的态度,展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次历史壮举。在绝望的境地之下,也不能放弃希望。影片的摄影非常棒,导演表现也尤为出色,只是这个故事发挥空间还是有限,电影缺少了一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不太曲折,大家早就从书本上知道了结局。

诺兰导演并不是不够好,而是他这一部影片没有太多想象力的发挥,更像是一部标准的工业化电影,有诺兰的风格,但是缺少那一点天才般的创造,缺少点惊喜,所以诺兰这一次在奥斯卡上依然不会有太大的斩获。

齐政(《中国电影报道》国际资深编辑):

诺兰的《敦刻尔克》走在了全世界前面,时空分段式剪辑和带有实验性的叙事方式,也许不会受到普通观众的推崇,但是在电影技艺上,诺兰再一次做到了极致。这一次的《敦刻尔克》无疑是电影的先行者,他为电影的未来打开了一扇门,展现了电影未来无限可能的多元化手法。

即使运用了这样的技法,诺兰没有失去自己电影的灵魂。汤姆·哈迪在沙滩上的背影,仿佛哥谭夜空下,蝙蝠侠永远的执着。只不过这次的英雄,来得更加悲壮。诺兰一直被称为电影技法的魔术师,而这一次的《敦刻尔克》才是他的“致命魔术”。

文/赛人、周黎明等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