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评论

做好舞台加减法 《驴得水》就离喜剧丰碑更近了

猕猴桃 2016.10.28 来源:1905电影网
共8张

1905电影网讯 或许,《驴得水》打出“开心麻花第二部电影”这样的宣传口号有些站不住脚跟,但为了扩大路演范围、积蓄“自来水”力量,延期8天上映的举措还是非常明智的。经此一役,这部原定于10月20日上映的电影,已然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交口称赞,“惊喜”、“意外”、“预测要火”、“瞬间圈粉”等关键词开始大批量地活跃在社交网络上,从这50城千场电影的成果来看,《驴得水》显然拿了一个实至名归的好分数。

这个好分数显然来自于剧作本身的力量。周申的犀利和直白,刘露的婉转和克制,让《驴得水》从一个段子变成了小剧场舞台上零差评的现象级神剧,嫁接到大银幕之上,对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尤其是卖座喜剧片的梯队带来了振聋发聩的蝶变。

在内地影史票房排行榜上,前十名华语片中,喜剧占据半壁江山,彰显着其具有类型片先天优势的票房号召力。而无论是明星IP《泰囧》、《港囧》《心花路放》,还是黑马IP《夏洛特烦恼》《煎饼侠》,乃至于只因周星驰的名号便贴上喜剧标签的《美人鱼》,它们的制胜法门,也无外乎在保质保量的包袱之余,探索性地铺陈一些人生况味、乃至童话理想。

而《驴得水》的剧作,凭借话剧舞台的磨练和智慧,超额完成了包袱和笑点的任务:讲起荤段子污力全开,情节反转起来鬼斧神工,电影中那个乌托邦一样的三民小学中,所有的人、事、物都透露着一种超现实的魔性,笑点密集,并且技术精湛。而在这有点超现实的魔性笑点背后,《驴得水》又用最毫无保留的讽刺方式,指桑骂槐地把人性、权力和陈腐的社会制度损了个遍,这个高度就真的不再是徐峥笔下的中年危机、夏洛奇遇的黄粱一梦,和大鹏眼中的屌丝情怀那么简单了。

不怕夸张地说,倘若《驴得水》真的能够成为市场上久违的爆款,那么这群长期浸淫在小剧场舞台、忠实传承了中戏学院派传统的话剧人,为国产喜剧片的内涵成长所作出的贡献,就一定会被写入史册;在话剧舞台上长期打磨出来的精品剧作,也为喜剧这一电影类型开辟了一条可行性更高的产业化道路。

虽然周申曾公开强调,《驴得水》的故事大纲最初就是为电影而生,只是阴错阳差在话剧圈先火了起来,但这部电影从舞台到银幕上的微妙转变,也确实成为了影片在视听感受和节奏把控等方面值得商榷的一个缺口。在电影中运用具有强烈形式感的舞台化因素,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说之于《十二公民》是加法,之于《钢的琴》或许可以称之为乘法,而到了《驴得水》,则必然要做减法。因为《十二公民》中的单一场景和密闭空间,与舞台的物理观感不谋而合;而《钢的琴》则将被时代淘汰的工厂剧场化,是张猛在运用电影语言时的巧思和气质。

但《驴得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舞台剧的线性模块化叙事方式可以容纳大量相对独立的情节单位,而主要依靠画面剪辑来完成的电影,其实需要另外一种掌控节奏的逻辑。剧场观感和影院观感最大的区别就是沉浸程度,舞台是旁观的,而电影更有进入感和参与感,过于密集的交锋式台词笑料,和占统治性地位的对话视角,会与生活化、细节化的电影属性造成矛盾;而过于密集的情节转折,又没有巧妙的时空脉络整合,让全片的起承转合不够一气呵成,也多多少少形成了影像表达魅力的缺失。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不适感推向见仁见智的漩涡,戏剧化是影片追求的风格,而不是创作者的“职业病”。周申、刘露也表示,在变成电影之后,话剧里大量的癫狂内容已经被舍弃,更多细节化的处理加入了进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驴得水》的喜剧效果和讽刺意义,能够经过更加精准的舞台形式加减运算,那么这部从剧场里走来的电影,一定会朝着国产喜剧里程碑更进一步。

文/猕猴桃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