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发行大调查:一场金融与电影之间的集体博弈
(本文首发于“电影涨资势”,欢迎微信搜索filmmore关注)
1905电影网独家专稿 今年,保底发行一词在受到了业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成功而神秘的《美人鱼》、引起轩然大波的《叶问3》,以及还未上映的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都采用了保底发行的方式。
保底发行究竟为哪般,它是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利益共赢还是一场集体赌博?资本介入后保底发行玩法多样,如何分辨这些案例是金融创新还是庞氏骗局?买断发行也算保底发行吗?它究竟是新鲜事物还是早有先例?在资本介入后,保底发行的操作要遵循电影规律还是金融规律呢?还有保底发行的未来,它会成为市场常态吗?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详解这场金融与电影的集体博弈。
双方共赢还是集体赌博?聊聊保底发行的概念、方式和目的
保底发行,就是发行方和制片方在合约中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票房数字,即使影片上映后票房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发行方也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如果实际票房高于保底数字的话,发行方就会分得比平时更多的金额。
简单来说,这样做制片方稳赚不赔,在上映前就将票房压力转移给了发行方,发行方虽然承担了压力,但是也有机会享受到额外票房收益。对于发行方来说,保底发行就像一次赌博,电影本就是高风险的产品,为一部电影的票房担保,相当于给赌博的人在做担保,风险加倍。
《叶问3》以众筹的方式销售金融产品赚散户投资者钱
今年,星爷成功又神秘的《美人鱼》,以及引起轩然大波的《叶问3》,都属于超过10亿的巨额保底项目,能够有这么多钱则是因为金融资本的介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保底发行实际就是资本融入电影行业后的直接结果。
保底发行的目的也在不断演变。如今,保底发行不仅有传统发行公司为了抢夺项目、拿到额外收益,还多了金融企业希望借电影的影响力来获得资本市场的更大收益,利用资本市场杠杆的效应来赚钱,更有像《叶问3》这样以众筹的方式销售金融产品赚散户投资者钱的案例。
下一页:金融创新还是庞氏骗局?详解资本介入的保底发行操作模式
《美人鱼》主保底方是来自上海的和和影业,光线传媒、龙腾等
金融创新还是庞氏骗局?详解资本介入的保底发行操作模式
谈到资本如何运作保底发行,就不得不再提《美人鱼》、《叶问3》这两个特殊的案例。
《美人鱼》的保底金额传闻在16-18亿之间,主保底方是来自上海的和和影业,光线传媒、龙腾等其他公司通过认购的方式参与。和和影业也因此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公开资料显示,五矿信托持有和和影业90%股份,而五矿信托隶属于五矿集团,五矿集团则是背景雄厚的央企。
五矿信托持有和和影业90%股份,而五矿信托隶属于五矿集团,五矿集团则是背景雄厚的央企
更通俗地讲,即和和影业用央企的钱发起成立一个基金,支付给周星驰的星辉公司,而认购属于私募,认购具体的数额外界不得而知。一位金融人士透露,虽然私募默认的门槛是百万起,像《美人鱼》这样的案例操作非常私密,一般的公司或个人恐怕很难参投。最终,《美人鱼》破天荒地创造了内地影市33亿的票房成绩,并且密钥延期6个月,现在还在上映中,结局皆大欢喜。
众所周知,《美人鱼》的成功由多方因素共同决定,但也不是毫无风险,也不由少业内人士存疑:倘若当时赌输,最后该如何收场呢?
而提到《叶问3》之前,又不得不先提一下《港囧》。
徐峥的《港囧》让人看到了售卖票房收益权这一新玩法
徐峥的《港囧》让人看到了售卖票房收益权这一新玩法,其实这也相当于保底发行。影片上映之前,徐峥将影片47.5%的票房收益权以1.5亿的价格卖给了21控股,而徐峥又是21控股的股东,这样一来,导演和投资人徐峥在影片上映前提前稳拿1.5亿,而作为股东,他又从不断上涨的股价当中大赚一笔。
《叶问3》和《港囧》很类似,都是在还未上映时就已收回成本,只不过它的金融背景更加复杂。影片最大的投资方是快鹿集团,它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和香港上市公司十方控股分别以认购和购买影片票房收益权的方式为影片做保底。更复杂的是,影片还在多家P2P平台进行过影视众筹,这一系列的行为有违规自融之嫌。
一位原本参与投资《叶问3》的影视公司负责人向我们透露,最初,该公司已经与黄百鸣方面进行到合同的步骤,但一听说快鹿集团的加入便决定撤出,原因是“感觉不对”。谈到为何“感觉不对”,该负责人表示,“当时说要以金融的方式炒到30亿票房,即便有30亿的票房也不是这种类型的影片,而且还听说有众筹圈散户钱这些事,我们就坚决撤出了。”在他看来,主业做电影的人信奉“内容取胜,渠道为王”,而业外的人更讲求“概念取胜,现金为王”。
下一页:新鲜事物还是早有先例?起底保底发行的前世今生
中国电影产业链
新鲜事物还是早有先例?起底保底发行的前世今生
说到底,保底发行是发行方式的一种,很难将它与电影发行剥离开单谈,因此它的概念也很广义。传统的票房保底分账合约算作保底发行,组基金的方式保底算作保底发行,售卖影片票房收益权也算作保底发行,买断也算一种保底发行。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保底发行从上世纪就有了。
时代金典电影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透露,保底发行在过去就有过,“比如电影厂带来两部片子来上海放给我们看,然后他们开价,说上海要80万,行的话签合同,80万我们取得上海地区的发行权,如何分账和片方没关系了,这个叫保底发行。 ”直到1993年,国产影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这时电影公司可以自己发行,分账的模式初见雏形,后来演变成制片公司与院线直接谈判。
目前,中国电影普遍的分账方法是,除去3.3%的特别营业税,5%的电影事业专项基金,剩余91.7%的票房用于分账。在这部分票房中,影院拿走57%,制作方和发行方拿走43%,这43%中还需扣除发行代理费、营销成本等。在余下的收入中,一般发行方会拿到2-6%的可分账票房。而在保底发行中,如果票房超出保底数字,发行方就能在达到这个数字后分得较高比例的票房,制片方则分得的较少。
在好莱坞,制片方与电影院的合作方式一般有3种,分别是议定保底价、一口价以及分成
在好莱坞,制片方与电影院的合作方式一般有3种,分别是议定保底价、一口价以及分成。一般来说,制片方的平均收入将占到上映时期整个票房收入的50%,影院则将获得剩下的一半。这种片方院线对半分账显得更加公平,因此好莱坞的电影也没有上映期限、密钥延期一说,他们有采用保底的分成方式,但并没有所谓保底发行这一名词。
相比之下,美国电影发行的方式更倾向于“长线”,新媒体发行中窗口期的概念指的是“院线窗口保留4个月,之后各平台付费点播/下载6-8个月,之后有线电视1-2年,之后进入长期的包月窗口,有些公司的影片永远不会免费播放”。
下一页:电影规律还是金融规律?深挖金融业和电影业之间的矛盾
《叶问3》的发行方正是大银幕
电影规律还是金融规律?深挖金融业和电影业之间的矛盾
电影和金融产品结合之后,就出现了一些令电影人始料不及的事情。比如《叶问3》的“买票房”事件,在电影业内看来,这和《捉妖记》为了刷票房纪录一样,是妥妥的造假违规,电影规律被打破了;而以金融的思维来看,买东西送电影票,就像办信用卡送小礼品一样不足为奇。
两个行业的规律没能协商一致,这或许是金融业与电影业最大的矛盾。北京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认为,资本的进入没有问题,但流到影视行业要遵从这里的规矩和规律。吴鹤沪也表示,呼唤行业中游戏规则的产生,保底发行需要电影局以及国家金融证券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
一位从事电影发行多年的业内人士谈到这些案例感慨“我都糊里糊涂,搞不懂”,他还透露,《叶问3》的发行方大银幕公司中的发行人员甚至都搞不懂公司的盈利模式。该人士表示,大银幕公司内部矛盾很大,懂发行规律的人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人不懂发行规律,理念不同的时候,只好出钱的人“说了算”。
这位业内人士还讲了大银幕公司的一个小故事,“大银幕发行公司在北京,快鹿集团在上海,有时候北京的人来上海开会,本来下午开会说老板有应酬,到了晚上十点应酬还没完,凌晨两点老板应酬回来开会。这样的公司,谁还敢提出不一样的方案?”
下一页:一时兴起还是业界常态?谈谈保底发行的未来及影响
《梦想合伙人》3亿保底,发行老兵恒业也亏了
一时兴起还是业界常态?谈谈保底发行的未来及影响
保底发行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在今后是否会成为常态呢?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保底发行在未来会一直存在,但正如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所说,它不会成为主流。
高军认为,保底发行未来会成为一种趋势,虽然《一步之遥》、《太平轮》等失败的例子不在少数,但这不妨碍今后有更多资金和平台以保底的方式去收影片的发行权,“好影片大家都想抢着发,那就得拿出点真金白银来。”在高军看来,保底、尤其是巨额保底不会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它会成为常态,“每年都会有几部影片用保底发行来运作,但一年中值得用重金去保底的不会特别多,可能也就五部到十部。”
一次保底发行的失败,对于公司而言又有哪些影响?福建恒业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辉认为,为影片保底与投资影片一样,都可能亏或赚,一切都是未知数,只不过保底的风险要更大,但公司并不会因为一部电影保底失败而影响之后的发行计划。
今年,福建恒业为五一档的《梦想合伙人》保底3亿,最终影片票房不到1亿。陈辉透露,为影片保底更多是出于和影片出品方乐华娱乐的战略合作关系,“他们去年一共五部片子(《梦想合伙人》、《东北往事》三部曲、《来自星星的你》)”,我们谈了整个打包计划,我对五部影片有全部的投资权,对方提出的要求是要我选一部进行保底。”在他看来,《梦想合伙人》保底上亏的钱,在之后的项目中完全可以赚回来。
谈到资本对电影市场的影响,高军认为,外来的资本就像流进来的水,用得好和用得不好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则表示,资本的进入会为电影行业带来充裕的资金,负面的影响就是太多泡沫可能扰乱市场,比如版权价格与一线演员片酬的大幅提升等等。陈少峰还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票务网站的买断发行,“那样电影票就不用再大幅降价,不用像现在补贴那么多发行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