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励志or残酷黑暗:真人改编电影日韩欧美大PK

1905电影网

本文首发于电影涨资势,欢迎关注(微信搜索filmmore)

  1905电影网独家 4月14日,乘着春之元气漂洋过海的《垫底辣妹》登陆内地影院。一个日本差生的逆袭故事,贴上“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标签,拿到教育环境如此相似的中国来放映,观众们真会买账吗?

  影院一向是个做梦的地方。曲折离奇的故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几乎成了吸引我们走进影院的必要条件,而“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却给这个梦添加了几分真实性。

  而在日本之外,韩国和欧美的电影市场近年来似乎更对这一类作品情有独钟,此类电影中的口碑佳作也不少。不过有的能够输出国外打出品牌,也有的还需要等待市场的进一步发育……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近些年来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真人改编电影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电影在各自的市场中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垫底辣妹》人物原型坪田信贵(左)和小林沙耶加(右)

【日本】

细腻温吞、人情味浓、平淡中见残酷:主打小格局的慢拍文艺片

  其实明确打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日本电影非常稀少,上一次引起巨大商业成功的此类电影可能要追溯到1987年的《忠犬八公物语》。而日本文艺片中一向缓慢细腻的长镜头、动不动就两个小时的片长,本身就使不少作品天然带有偏向纪录片的质感。

  这种气质在近几年比较知名的《百元之恋》、《编舟记》、《哪啊哪啊神去村》等片中都能寻觅。虽然这些作品有的是原创剧本,有的改编自小说,但大多并没有多么夸张的戏剧性。

《百元之恋》(左)、《编舟记》(中)、《哪啊哪啊神去村》(右)

  另一方面,围绕家庭、亲子等典型现实议题的作品也依然很有人气,作品的灵感来源也往往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

  比如是枝裕和2013年的大热作品《如父如子》,影片上映首周就突破5亿日元,并拿下周票房冠军。在剧本创作阶段,是枝裕和曾参考了奥野修司的报告文学,其中记录了日本20世纪70年代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发生在冲绳等地的多起婴儿错抱事件,而是枝裕和本人也在思考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中,萌发了创作理念。

家庭是日本电影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图为《如父如子》剧照

  而近年来,在能够确切找到真人原型的日本电影中,这种“生活在低处”的朴实美学并无本质的改变,在戏剧夸张之外,现实的残酷性往往更加刺骨:

  比如《我和妻子的1778个故事》,原型是科幻作家眉村卓和妻子悦子的爱情故事:得知妻子患癌,作家每日给她写一个故事,只为让她能够开心一笑。于是这部影片伴随着作家故事里的天马行空和现实中妻子的日益衰弱展开。最终我们发现,爱人的离去固然让人悲伤,但作家失去自己唯一的读者而感到的彻底的孤独才最让人心碎。

《我和妻子的1778个故事》原型故事其实发生在眉村卓(左)与妻子悦子的暮年时代

  《垫底辣妹》则制造了更大的商业影响力:在2015年度日本电影票房榜上,该片以28.3亿日元的成绩位列第16,仅次于《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31.2亿日元(这对于爱看特效片的中国观众而言,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饰演辣妹母亲的吉田羊(右)凭此片获得第3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但实际上它还不止于此,该片诚实地暴露了日本家庭和校园生活的种种尖锐问题:比如辣妹的弟弟从小被父亲强加的理想所绑架,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的是什么,对他而言这还是一个励志故事吗;辣妹的母亲被丈夫的大男子主义所压抑,依旧忍辱负重勤俭持家、坚定地鼓舞自己的顽劣女儿,这样的“圣母”恐怕正是当下的女权主义者们急于批判的;辣妹学校的老师不仅对学生缺乏引导还鼓动学生们互相告密,这样的教育能不让人担心吗?

  而辣妹的真实原型小林沙耶加虽然垫底,那也是重点高中的垫底,是我们常说的“凤尾”;家里养了姐弟三个孩子,还能在私立学校读书、还能这么频繁地在补习班上一年半的课,这样的经济实力也显然不是普通家庭负担得起的。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讲:“发生奇迹是有理由的,在这里最大的理由就是金钱,而这也大概就是日本社会的现状吧。”

  对于以上内容,中国观众也许能够感同身受,但愿不愿意花钱去影院看这样一部没有特效奇观、没有大牌明星、时长惊人的影片,答案恐怕不是那么乐观。

《辩护人》的几场庭审戏激动人心

【韩国】

虐心催泪、深入揭弊:叫好又叫座,社会影响深远

  近年来韩国电影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更多属于“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不同于日本和欧美更多倾向于文艺片的选择,韩国的此类电影多选择犯罪题材,由于本身带有剧烈的戏剧冲突,所以走的是高度类型化的商业电影之路。与日本的情况大相径庭,韩国的此类影片非常突出,在海内外均有较高知名度。

  在2006年韩国与美国签订自由贸协议协定之后,韩国电影与好莱坞展开了全面的肉搏。韩国的主流商业电影在坚守本土创作立场的基础上,聪明地借鉴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叙事风格,仅仅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就形成了足以与之分庭抗礼的格局。

  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与电影界明确地将电影视为一种文化产业,自觉根据观众的需求却确立行业发展格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韩国电影在具有号召力的商业电影上狠狠发力,分级制度代替审查制度也给了韩国电影人创作上极大的自由,类型片的发展得到了极大解放。而作为中小成本类型片的代表,这类改编自真实案件的电影质量之高、尺度之大常令中国内地的影迷感到震惊:

  比如2013年以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为原型的《辩护人》:不管是涉及人权问题的“釜林事件”还是当时去世只有不到4年的卢武铉都是极为敏感的话题,主演宋康昊甚至一度因此拒绝出演。但影片对全斗焕政府的野蛮行径并不掩饰,激烈的庭审戏也燃点满满。最让人惊讶的是该片在韩国上映后,连续29天占领票房榜首,观影人次超过1137万,是2014年第一部千万人次电影,也是韩国史上第9部观影人次破千万的本土电影。

《熔炉》中的这一幕吓坏了许多观众

  2011年的《熔炉》2013年的《素媛》则讲述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应该说这样的话题本身就十足虐心,而这两部片子除了勇敢揭露韩国校园腐败、司法漏洞、政府不作为等社会问题之外,对于惊悚氛围的营造同样可圈可点。两部作品虽然并未直接呈现受害者的受害过程,但《熔炉》中,变态校长从厕所门上探出头的一幕不知吓坏了多少观众;《素媛》里,雨景中凶手的偷窥镜头也看得人人脊背发凉……

《素媛》中表现犯罪现场的窥视镜头令人不寒而栗

 

  更令人惊讶的是,《熔炉》上映以后,在民众中掀起巨大反响,超过百万人在网络上共同签名要求政府重启熔炉案的调查,进而发酵成了“熔炉效应”。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案件被重新审理,韩国国会甚至为此特别通过了熔炉法,加强了对残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惩罚力度。电影不再是一种“无能的力量”,这可能比票房数字的意义更加深远。

《丹麦女孩》剧照

【欧美】

伤残病患、血腥暴力、LGBT:热衷价值输出,颁奖季的宠儿

  近年来欧美的真人改编电影其实有不少就是我们常说的“传记片”。比如上届奥斯卡大热作品《模仿游戏》、《万物理论》,这一届的《乔布斯》、《丹麦女孩》,今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云中行走》、《飞鹰艾迪》。

  这类电影更多侧重“真人”生平,往往从人物的某一个阶段开始,讲述其一生中的重大时刻。也许是近些年来欧美观众越来越重口味,这类传记片往往选择一些比较猎奇的名人故事进行改编。

  上述六部作品原型分别是现代计算机之父图灵、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创建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丹麦画家埃纳尔·韦格纳、法国钢丝艺术家菲利普·帕特、英国跳台滑雪名将艾迪·爱德华兹。这些人物在改变历史的同时,又分别因为同性恋、伤残、暴躁孤僻、变性、背叛朋友、一根筋而显得十足“怪咖”。

《荒野猎人》人物原型休·格拉斯(Hugh Glass,1780–1833,右)是美国历史上一位真实存在的拓荒者

  可以说这样的反差已经很戏剧性,足够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而大牌演员的加盟更是锦上添花。演员们在这种与本人形象差距甚远的角色上也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出演此类影片几乎就是奔着得奖来的——上述四部奥斯卡热门电影中就有两部都是“小雀斑”艾迪·雷德梅尼出演的,《万物理论》直接让他在上届奥斯卡称帝,《丹麦女孩》也让他入围本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或许应该是女主角?)。

  而在《荒野猎人》和《聚焦》这样更多侧重“真事”的改编电影中,事件本身的猎奇属性更加突出。前者是一个血淋淋的复仇故事,小李子被熊虐、生吃牛肝、全裸入马腹;后者则是揭露一个神父性侵儿童的变态丑闻,其骇人听闻的程度足以动摇美国不少天主教徒的宗教信仰。

《聚焦》剧照

  尽管上述电影口味都不清淡,但它们所表达的观念却和欧美国家所宣扬的提倡个人价值、保护弱势群体、追求正义和真相、反对宗教强权等政治正确议题一脉相承。由于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与电影相得益彰,这类作品作为欧美社会价值观输出的属性其实更加明显。

  不过在中国内地,目前只有《荒野猎人》借助小李称帝奥斯卡的热点斩获了较高票房,截至4月12日,这部作品票房已达3.76亿,成为内地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奥斯卡非视效类影片。反观《模仿游戏》沦为去年暑期档票房炮灰、《云中行走》只卖了9000多万、《飞鹰艾迪》成为今年头号票房惨案。可见现阶段,我国观众多数还是更喜欢视效大片,来自欧美的真人改编系电影“叫好不叫座”的现象短期内难见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