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8.5

Avatar

(2009)

创作前期准备

1994年,詹姆斯·卡梅隆为《阿凡达》撰写了80页长的剧本论述,仅用了两周时间。在1996年8月,詹姆斯·卡梅隆宣布他将在完成《泰坦尼克号》后开始拍摄《阿凡达》,其中会使用合成的或计算机生成的演员。该计划会耗费1亿美元,并且至少会有6名主要角色会看上去是真的,但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

詹姆斯·卡梅隆和特效公司数字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计划在1997年夏天开始制作,以在1999年公映。然而,詹姆斯·卡梅隆感到当时的技术,还不足以表现出他所要表达的故事和场景。因此,他决定在未来几年中,把精力放在摄制纪录片和改进技术上。詹姆斯·卡梅隆曾亲自飞到日本东京,与索尼高清晰相机部的工程师面对面交流。索尼同意将专业级高清摄像机上的镜头和笨重的中央处理器分离,用电缆线连接。3D摄像机由此从传统的204公斤变成23公斤,且是双镜头成像。摄影师轻松多了,更棒的是,索尼同意为新机器建一条新生产线。

当所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后,福克斯却动摇了,他们还记得詹姆斯·卡梅隆上部电影《泰坦尼克号》预算超支和延期上映的痛苦经历。詹姆斯·卡梅隆为此重写了《阿凡达》的剧本,合并了好几名角色,还答应假如电影不成功的话就减少他的报酬,但都未能完全消除福克斯的担心。当时,詹姆斯·卡梅隆在联合制片人乔恩·兰多的办公室外安装了盏交通信号灯,并将其设为黄灯,以表现电影无法确定的未来。2006年年中,福克斯告诉卡梅隆,他们已经“毫无疑问地放弃了这部电影”。詹姆斯·卡梅隆开始寻找其他的公司,然而,当迪士尼打算接手时,福克斯却动用了它的优先购买权。2006年10月,在精巧媒体答应支持这部电影后,福克斯终于同意将《阿凡达》付诸制作;前者为后者分担了占官方预算一半以上的财务风险。在福克斯接受《阿凡达》后,詹姆斯·卡梅隆和兰多将交通灯转为绿色。官方公布的《阿凡达》制作费为2.37亿美元。其余的估计则认为电影制作大概花费了2.8至3.1亿美元,另外投入1.5亿美元到市场的宣传营销上。[1][1]

电影制作

《阿凡达》运用“动作捕捉”技术时,除了需要演员在拍摄时穿上布满捕捉点的紧身衣裤外,影片摄影棚内还同时架设有一套“协同工作摄像机”来完成此工作。这套系统由布满在摄影棚顶部的140个数字摄像机组成,形成一个捕捉舞台。摄像机通过追踪现场LED灯打出的近红外光谱的反射,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一套系统中,再将光谱的反射与演员的运动进行组合分析,得出整个镜头的立体模型。之后,这些数据再被映射到后期的计算机处理,从而令CG场景呈现出高度拟真的效果。[1][1]

导演卡梅隆谈《阿凡达》

詹姆斯·卡梅隆对表示,尽管过去多年,《阿凡达》仍与当前的世界息息相关。“我们现在面临着气候变化、植被破坏等问题,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也比以往更糟了。《阿凡达》正是关于这些议题的,它是一部永不过时的电影。《阿凡达》的故事在另一个世界发生,是某种意义上的幻想。它使我们能从另外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找寻解决办法,而不是把目光过于集中在我们的现实世界。”詹姆斯·卡梅隆从不把这部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现象级电影看作是流行文化产品。“当时,围绕着《阿凡达》,或许有过某些流行文化的瞬间,但它不是流行文化。它没有跟随任何音乐和影视的潮流。它是独一无二的。”[2][2]

参考资料

  • [1] 人民日报.《阿凡达》11年后中国重映,当年是它定义了3D电影[EB/OL].
  • [2] 中国日报.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是永恒经典[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