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üno
(2009)
【越来越极致的疯狂喜剧】 2006年,曾两次获得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的萨莎・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自编自演自己做制片,拍摄了一部名叫《波拉特》的喜剧电影,隆重地将他在HBO的脱口秀节目《Ali G个人秀》(Da Ali G Show)中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人物--哈萨克记者波拉特・萨格耶夫介绍给了广大电影观众。为了揭露西方文化的伪善,拜伦・科恩联同导演拉里・查尔斯(Larry Charles)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以一种“游击纪实”的拍摄方式,创造了一场遍及全世界的喜剧盛事,相信无论是观众还是影评人,看完了影片都会产生一种即将被逼疯的癫狂感。最终,《波拉特》为拜伦・科恩赢得了金球的音乐喜剧类的最佳男主角奖,然后还让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欢声笑语,故事里对荒谬的偏见和鄙视所展示出来的那种阿谀奉承,也将道德底线推上了一个全新的标准,这部影片在全球的票房成绩是令人乍舌的2.6亿美元。 但是,《波拉特》对于萨莎・拜伦・科恩来说,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如今这位《Ali G个人秀》的创始人兼演员兼编剧兼制片人,决定延用之前的成功,制作一部有史以来最勇敢、最疯狂、也是最危险的喜剧作品--《布鲁诺》,因为他想借着这部影片继续去考验美国主流院线的承受能力。在影片中,拜伦・科恩将原本为《Ali G个人秀》构思的另外一个虚拟人物布鲁诺单独提炼出来,他是一个自称为流行先锋的同性恋,同时还是一档一流的晚间时尚节目的主持人……他的梦想是成为继希特勒之后,奥地利最有名的人。 这位所谓的著名的时尚主持人因为在家乡奥地利遭遇波折,而决定跑到美国去追求电影方面的发展,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如此地让人瞠目结舌……其实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行,全部开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能够继《波拉特》之后,幸运得再一次得偿所愿吗?事实证明,一切真的皆有可能,只要电影人们在所有的拍摄工作完毕之前,能够保证参与进来的每一个人没有坐牢而且还活着就行。 如果说到导演拉里・查尔斯与几位制片人萨莎・拜伦・科恩、丹・梅泽尔(Dan Mazer)、杰伊・罗奇(Jay Roach)和莫妮卡・列文森(Monica Levinson),在制作《波拉特》所积累的惟一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他们学会了一条生存法则:了解法律,遵守法律,随时制定好逃跑计划。他们不得不时刻警惕着,保证不让拜伦・科恩被捕或受到伤害,否则影片的制作就不得不被迫停止,然后因此拖延几周的时间……每一位参与进来的工作人员都时刻受到提醒--必须依计行事,见势不妙,立马脚底抹油。 其实大多数影片在制作的过程中,都拥有一个严格的拍摄日程表,这样从演员到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就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但是《布鲁诺》显然没办法享受到如此“奢侈”的制作流程,因为每到下午,幕后的智囊团才能决定他们第二天将会拍摄哪一些内容。可以说有些拍摄计划是在一种极其隐秘的氛围下进行的,很多时候都是赶快进入场景地,拍完马上收拾走人,然后又去下一个地方拍摄,他们选择的是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动性。 之前制作出来的《波拉特》,已经被公认是突破了极限喜剧所能抵达的最顶端的,所以《布鲁诺》自然需要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和立场了,这也就意味着以萨莎・拜伦・科恩为首的几位制片人遭遇的是比以前更多的与警察之间的气氛紧张的对峙。不仅如此,工作人员们还经常收到FBI打来的电话,受到死亡威胁的警告,更别提这中间他们还得步步为营,避开呼啸的铁拳、愤怒的帮派人士和装着弹药的枪支了。 好在已经因为《波拉特》而积累了一些经验,包括萨莎・拜伦・科恩在内的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有承担极度机密的拍摄环境的抗压能力,就为了确保这种很有游击风格的电影拍摄方法行得通。要知道《布鲁诺》需要实地拍摄的地方可是遍布了全世界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一刻能够休息一下、喘口气的时候。 只有在前一段的故事情节安排妥当之后,萨莎・拜伦・科恩和其他编剧,才会将目光放在下一个“目标”的搜寻上,他们一起寻找最完美的“犯罪现场”,带领着他的伙伴们在完全不做任何警示的情况下去体验一把“生死时速”,然后根据当天拍摄的效果,再来决定下一步需要完成的“指示”。 【危险重重的拍摄历程】 差不多花掉超过一年的时间,经历了19个不连续的星期的拍摄,拉里・查尔斯和萨莎・拜伦・科恩终于拿到了他们预期中的胶片,里面记录的全部都是一些既疯狂又没有任何条理的故事片断……当这些胶片落入这样一群拥有着无人能及的搞怪天分的电影人手中时,他们肯定能够透过镜头捕捉到一些你在大银幕上前所未闻的精彩画面。 开着5辆车--包括3辆大篷货车、一辆跑路用的小型货车和一辆被改装成了“工作室”的休闲娱乐车,里面装载的是《布鲁诺》所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他们展开的是一场横跨了美国、欧洲和中东的世界之旅:从美国的洛杉矶、纽约、华盛顿到堪萨斯州、德州、阿拉巴马州,然后又抵达欧洲的伦敦、柏林、巴黎和米兰,接着是中东的约旦和以色列,他们制定的是一个劳累到足以让人精疲力竭的拍摄时间表。 在萨莎・拜伦・科恩和其他编剧搭档的设想中,《布鲁诺》一开始的时候应该让男主人公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一个欧洲的时装走秀周上,而在那里,因为一系列的巧合和必然,布鲁诺最终遭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惨败……他们特别研究了拜伦・科恩能够参加的几个不同的发布会,以确保拍摄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不押宝在同一个地方,导致全盘皆输的后果,几位电影人分别去了纽约、巴黎、米兰,而且还拿到了这些城市不同的季节举办的时装周的邀请函或通行证。 2008年9月末,以萨莎・拜伦・科恩为首的几位电影人顺利抵达米兰,他们为布鲁诺设置了一系列障眼法,先让他装扮好,然后在时装周的外围地带下车,偷偷溜进现场,导演拉里・查尔斯和负责摄像的工作人员则将全程都拍了下来……在此之前,他们尝试溜进其他时装秀的计划全部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被保安认了出来,结果登上了“黑名单”,成为场地保安严防死守的对象,甚至还报了警。 因为萨莎・拜伦・科恩以布鲁诺的身份成功地大闹了米兰的时装周,也连带着引起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意大利时尚协会不仅特别给所有的设计师发了一篇新闻稿,警告他们拜伦・科恩正在尝试着毁掉他们的时装秀,还考虑过拒绝《布鲁诺》背后的制作公司所有相关的申请和许可证。很快,拜伦・科恩的形象照片就在电视台和网络上频频地出现,他成了被通缉的人。米兰的警方也很快就有了行动,他们发表了公告,说随时可以逮捕拜伦・科恩,几乎每一个人都如临大敌,准备着撂倒这个拥有着尖酸刻薄的过人智慧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如此看来,《布鲁诺》四处碰壁的拍摄历程,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中,但以萨莎・拜伦・科恩为首的制作团队,似乎从来都不习惯于向困难认输,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决之道。拜伦・科恩坚持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乔装了一番,变换了自己的外貌,看上去就好像换了一组新人一样--导演拉里・查尔斯将自己留了很久的胡子全部剃掉,还改变了他的发型,同样的,制片人丹・梅泽尔也剪短了他的头发……为了完成影片开始部分的时装秀,几位编剧仔细地设计了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紧急应对措施,而站在他们身边的人,都是警察和一些异常警惕的警卫,他们在仔细地搜索着“布鲁诺”的身影。 抓住了西班牙设计师Agatha Ruiz De La Prada的时装秀开始前的30分钟时间,一手创造了布鲁诺的萨莎・拜伦・科恩准备行动……他的合作伙伴们首先确保他能够拿到邀请函,不过当他走入会场的时候,可不是以主持人布鲁诺的身份,而是乔装成了一个意大利摄影师。 在化妆师兼编剧搭档安东尼・海恩斯(Anthony Hines)的陪伴下,萨莎・拜伦・科恩在后台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他在那里变装成为了布鲁诺。他不断地尝试着缓解自己急促的呼吸,因为就在几英寸远的地方,不断地有模特、工作人员和警卫走过他藏身的地方。拜伦・科恩知道,如果自己被发现了,就等同于断送了这部影片以及为它辛苦忙碌的所有人最后的机会,因为这一组场景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时装秀开始不久,拜伦・科恩看准时机从藏身的地方奋力跑到了后台,直接从那些吓得够呛的模特和还没有做出反应的警卫中间跑过……当拜伦・科恩跌跌撞撞地冲上了秀台之后,紧密地观察着他的同伴们才算是松了一口气,马上打开了摄像机,捕捉到了所有让他们满意的画面,直到警卫关掉了所有的灯光,把拜伦・科恩从台上拖了下来……当他的同伴们经过了层层关卡,终于找到了拜伦・科恩时,他们发现他戴着手铐被关在了牢房里,虽然他一再声称自己只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一个错误的地点,却仍然遭到了7位警官的审讯,其中包括被脱光了进行搜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