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国6.0

Kids Kingdom

(2009)

幕后制作 拍摄缘由 巴学园是日本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一所学校,一个儿童的理想国。后来听说儿童教育家李跃儿用巴学园命名自己的幼儿园,试图把巴学园从理想搬进现实中国,不禁发生兴趣。我去巴学园参观了几次,每一次都发现一些新鲜事儿: 一个四岁的女孩每天站在幼儿园门口等待一个四岁男孩的到来,有时一刻钟,有时半个小时,男孩不来她就不进屋上课。 一位五岁的男孩身体强健,性格粗犷,常常带领男孩子玩打仗,也常常打哭他的队员。 难道儿童也有如此复杂细腻的感情?我感到好奇。正在这时,我看到了两部杰出的儿童纪录片:法国的《是与有》和中国的《幼儿园》。《是与有》在欧洲票房高达1100万欧元,《幼儿园》获了几项大奖,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然而,巴学园与两部作品里的幼儿园都不一样,或者说更神奇。于是,一部关于巴学园的纪录电影开始拍摄。 导演阐述 儿童世界是一个神秘的王国,童年生活孕育着人类历史的秘密与人生命运的符码,复演了人类从海洋动物到陆地动物、从爬行动物到直立行走的发展历程。然而,在追赶欲望的成年人看来,童年生活仅仅是进入成人社会的训练:纪律、运算、表演与背诵--失去了童心,任何形式的读解都通向误解。 《小人国》是一部关于儿童的生活戏剧--发生在真实环境里的真实故事。在普通幼儿园里,儿童所有的时间都被切割成不同的板块,所有的活动都被组织了:走线、唱歌、画画、英语、下棋、打拳……孩子被秩序化地安排在不同时空格子里。然而,一个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却把儿童放还自然状态:孩子们自由地缔结伙伴关系,自发地组成群体,孩子之间的感情生活与社会组织呈现出一个神秘的世界:一名四岁女孩穿越季节、每天坚持的友情等待、一位两岁男孩天天把鞋子或者足球扔进垃圾桶、一个五岁男孩天赋的领袖气质以及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个体与群体的融合等…… 时间是纪录电影最珍贵的财富。《小人国》讲述的是摄影机在巴学园两年里捕捉到的故事--我不准备刻意制造故事,但也不拒绝生活的戏剧,不拒绝那些隐喻性的表情和动作,这些故事揭示了一个人人似乎熟悉、个个却很陌生的国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低幼儿童群体只能拍成纪录片,因为一旦被导演,儿童就成了道具。 生活的戏剧是这部电影的美学原则--从平庸、芜杂却又不时闪耀灵光的生活里提炼戏剧元素,戏剧化故事与有意味的生活状态交叉,编织一部故事化纪录片,在不损害真实品质的情况下尽可能贴近观众,感染观众,以情动人,但不滥情。 我期待这样一部电影:儿童看到了被遮蔽的自己,成人想起曾经渴望的自己,家长和孩子看完电影后真心地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