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岳:点之记5.9

Tsurugidake: ten no ki

(2009)

幕后制作 名摄像师指掌导筒 挑战日本第一险峰 执导《剑岳:点之记》的木村大作算得上是日本影坛的大牌人物,不过,他不是名导演,而是一位著名摄像师。木村于1958年进入东宝电影公司当摄像助手,参与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黑泽明的名作《暗堡里的三恶人》。木村一直视黑泽明为自己的恩师,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而黑泽对拥有出色对焦技术的木村也相当器重,据说木村是他唯一能叫得出名字的摄像助手,甚至在木村离开东宝后,黑泽遇到摄像效果不如意的情况还会惦记他。1973年,木村在《野兽狩猎》一片中成为独当一面的摄像师。此后他出产过不少杰作,如《八甲田山》、《铁道员》等,并于2003年荣获紫绶褒章。 今年已经七十岁高龄的木村大作依然精力充沛,他称《剑岳:点之记》是自己第一部和最后一部出任导演的作品,为之投入了全副精力。本片改编自已故气象工作者兼文学家新田次郎的同名小说,是三年前的一场旅行促发了影片的诞生。 2006年2月,木村大作想拍摄日本海的波涛,便自己开车去能登半岛。在回来的路上,他突然想看看剑岳,便在能望得见山的地方停了车。就在那里,他重新翻开自己喜爱的小说《剑岳:点之记》,面对远处的高山和眼前的文字,木村突然产生了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的念头。说干就干的木村回家之后,设法与新田次郎的次子——写过畅销书《国家的品格》的数学教授藤原正彦取得联系,并顺利地获得了许可。 木村一边和制作人菊池淳夫一同构思剧本,一边整装准备前往剑岳一窥其真面目。当年6月,木村没能按原定计划登上剑岳,却在另一座山上目睹了雨中剑岳的壮丽气魄。曾经行走全世界的木村见过许多奇景,让他最感动的有三处:一是拍摄《复活之日》时所到的南极,二是秘鲁的马丘比丘印加帝国遗,第三就是剑岳,他意欲把自己的感动收入镜头,让更多人分享。然而主张实景拍摄的木村面临着一个难题,标高2999米的剑岳对普通登山者来说是日本第一险峰,电影摄制组能像当年的测量队那样攀上顶峰么?为此,木村做了一项试验——他要独自一人亲自攀登剑岳,如果自己能成功,那么年轻的演职人员们也一定能上去。7月末,影片制作人坂上顺接到了木村从剑岳顶峰打来的电话,木村只说了三个字:“虎、虎、虎!”由此电影拍摄计划正式启动。 挑战极限的高山拍摄 《剑岳:点之记》是一部关于为了完成日本地图而搏上性命的男人们的故事。影片拍摄毫不借助CG和航拍,演职人员们踏着一百年前测量队的足迹攀登险峰,追求绝对的真实。 影片于2007年4月开拍,直至次年7月底才拍完,一共经历了两百多个拍摄日,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由两组数人的精锐摄制组先后在冬季和春季登山,主要拍摄不同季节的山景,接着,浅野忠信和香川照之两位演员也加入进来。08年3月,摄制组在明治村主要拍室内戏,4月,众多主要演员一同奔赴剑岳挑战登山的重头戏。 刚一开拍,木村导演就告诉大家:“这不是拍电影,而是跋涉!”而事实的确如此,山岳戏完全是对体力和毅力的挑战。摄制组住在山间小屋或帐篷里。为了拍几个镜头,众人往往要背着行李器材攀爬几个小时,拍完后再原路下山。无论演员还是工作人员,组里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登山经验,而为了拍戏不得不走那些“看着就不适合人过去”的危险地方。除了漫漫山路,恶劣的天气也一直干扰着大家。有时由于风雪平时四、五小时的路程花了十几小时才走完,有时众人不得不在体感温度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情况下拍戏。 整个拍摄过程仿佛一场“苦行”,演员们在时候回忆起这段时光时都大为感叹其中的辛苦与不易。然而真是这份辛苦和不易为影片带来了难得的逼真度与魄力。 花絮 • 在山中拍摄时,录音技师齐藤祯一因遭遇落石而头部骨折,拍摄工作为此中断了十天。 • 原定片中的日本山岳会登山队一行共有五人。而扮演其中一人的桥本一郎在山中膝盖旧伤发作疼痛不已,回东京检查后,医生认为不可继续拍戏。配合这一情况,导演临时修改剧本,加出了其他队员劝他下山的情节。在帐篷中抱着膝盖的桥本完全是假戏真演,出色地表现出了人物懊丧的心情。 • 摄制组于2008年7月13日登上剑岳山顶拍摄影片的高潮戏。一百零一年前,测量队正是在同一天成功登顶。当天,众人分四组从小屋出发,导演所率领的摄像组凌晨三点半就开拔了,没想到山顶一直雾气弥漫,大家等到下午两点都没有放晴,只得作罢。17日,多云天气,导演毅然决定在这天拍戏。摄像组三点就出发,中途没有休息直奔山顶。幸运的是山顶晴空万里,摄制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 木村大作导演酷爱古典乐,拍戏时一直在听巴赫和维瓦尔第的作品。本片的配乐也全部采用现场演奏录制的古典乐,曾经与黑泽明多次搭档的音乐家池边晋一郎应邀出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