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Graffiti
(1973)
卢卡斯的青春片 1971年,乔治•卢卡斯带着《美国风情画》的5页大纲和不到500美元游走于好莱坞各大片厂之间,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和美国国际电影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都回绝了他。卢卡斯创作《美国风情画》的灵感源于费德里科•费里尼的《青春群像》(I Vitelloni),他希望观众能心情愉悦的走出影院。编剧艾伦•塔斯曼(Alan Trustman)对卢卡斯的想法很感兴趣,而且卢卡斯的《五百年后》(THX 1138)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塔斯曼希望卢卡斯能执导《Lady Ice》,尽管该片制片方开出了15万美元片酬和高比率票房分红的优厚条件,但卢卡斯还是决定拍摄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一部未命名的太空探险片。卢卡斯原本还想执导新版《飞侠哥顿》(Flash Gordon),并曾与漫画原著的出版商商谈拍摄事宜。与此同时,卢卡斯还在构思《现代启示录》和《幕后杀手》(Radioland Murders)。 1971年5月,《五百年后》入选参加戛纳电影节,卢卡斯在那里邂逅了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总裁大卫•佩克(David Picker),佩克被卢卡斯拍摄《美国风情画》和科幻片的想法深深吸引,随即交给他1万美元完成剧本。卢卡斯找到了编剧格洛丽亚•卡茨(Gloria Katz)和威拉德•赫依克(Willard Huyck),虽然两人乐于同卢卡斯合作,但由于担纲《恶魔救世主》(Messiah of Evil)而无法脱身。卢卡斯后来找到南加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同事理查德•沃尔特(Richard Walter)编写剧本,不过自以为是的沃尔特完全违背了卢卡斯的意图,竟完成了一个发生在50年代末期东海岸的青少年故事。卢卡斯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想法,他给了沃尔特1万美元将故事改回来,却不料修改后的剧本更让他沮丧不堪。 卢卡斯回忆说:“那剧本太奇幻了,孩子们根本不可能那么做,我希望看到我成长经历的镜像。”不过,沃尔特也有他的苦衷,他说:“我是来自纽约的犹太人,当然对美国西海岸的生活一无所知,我们没有汽车,只骑单车或搭乘地铁。” 沃尔特显然无法写出卢卡斯想要的剧本,而当结算过沃尔特的佣金之后,卢卡斯发现手头资金已经消耗一空,他只能亲自编写剧本,而且尽快呈交佩克。他仅用三周时间便完成了剧本初稿,而且为每段场景都配以一段独特的背景音乐,《美国风情画》由此成为第一部选取大量摇滚乐作为影片配乐的电影。 卢卡斯共为影片选取了75首歌曲(最终缩减为45首),要使用这些歌曲必须支付高昂费用,联美公司因此否决了影片剧本,并且不再支持卢卡斯正在酝酿的科幻片(即日后的《星球大战》)。因为《五百年后》的上映反响欠佳,所以卢卡斯的名声也随之一落千丈。美国国际电影公司称除非卢卡斯愿意增加暴力场景和广告内容,他们才会考虑拍摄。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认为使用片中歌曲须缴费50万美元(实际费用只有8万美元),于是拒绝投拍。 当环球影业决定接拍时,《美国风情画》的剧本已经完成了第四稿。看到凭《教父》一鸣惊人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签约制作人后,环球影业立即着手筹拍,不过拍摄预算只有区区60万美元。与此同时,卢卡斯仍在不遗余力的完善剧本,可他一直无法把握史蒂夫与劳里之间的故事情节,于是求助于编剧卡茨和赫依克。三人就影片结尾产生了严重分歧,两位编剧认为应该交代出片中女孩们的日后命运,而卢卡斯却认为纯属多此一举。 【惹是生非的拍摄经历】 虽然影片故事发生在加州的莫戴斯托(Modesto),但卢卡斯认为自己的家乡已经今非昔比,根本无法呈现出60年代初的原有风貌,遂决定在圣拉斐尔(San Rafael)取景拍摄。影片于1972年6月26日开拍,拍摄周期只有30天。当剧组准备在汽车上安装摄影机时,影片的拍摄被打断了,圣拉斐尔市将全体演职人员逐出市区,因为影片拍摄破坏了当地秩序,柏城(Petaluma)随即接纳了剧组。另外,加州的索诺玛(Sonoma)、康考德(Concord)和旧金山也都曾留下剧组的足迹。 卢卡斯在拍摄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其中包括一名关键的剧组人员因种植大麻而被警方逮捕,扮演约翰的保罗•勒马特(Paul Le Mat)因对胡桃过敏而被送进医院。还有一心比试攀爬速度的哈里森•福特、保罗•勒马特和伯•霍普金斯(Bo Hopkins)竟把当地的一个假日酒店当作征服目标。一位演员曾想纵火烧毁卢卡斯的汽车旅馆房间。一天晚间,勒马特将理查德•德莱福斯(Richard Dreyfuss)扔进了游泳池,致使德莱福斯前额受伤,而第二天就要拍摄他的特写镜头。福特因此被捕,并被逐出汽车旅馆。卢卡斯曾想将片中的金发美女拍成鬼魂,并且完全出自科特的想象,但因技术问题而最终放弃。 环球影业始终没干涉影片拍摄,对于如此低廉的投入,他们并没寄予过高期望。只是他们反对影片采用“美国风情画”的片名,因为实际内容与此毫无关联,一份标明65个备选片名的名单也随即出炉,甚至科波拉和环球影业都坚持将片名改为“Rock Around the Block”。不过卢卡斯的态度更坚决,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环球影业终于同意采用原定片名。 本片由两名摄影师拍摄完成,剧组中没有摄影指导。卢卡斯发现西尼玛斯科普(CinemaScope)式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的摄制费用高昂,所以选择了城市纪录片风格,以使用成本低廉的泰克尼斯科普(Techniscope)式宽银幕技术。不过,两位摄影师在拍摄中遭遇了照明难题,卢卡斯随即向好友哈斯克尔•韦克斯勒(Haskell Wexler)求助,韦克斯勒不但分文不取,而且和卢卡斯一样辛勤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他想到增加1000至2000伏灯泡,并要求街道两侧的店面彻夜亮灯,他还在车内安装了12伏灯泡,以照亮演员们的面容。约翰与鲍勃的追车场景非常惊险,两位摄影师被吓得半死。德莱福斯回忆说:“摄影机离飞奔的汽车只有几英寸,我们差点被吓尿裤子。” 上映及反响 1973年1月28日,环球影业上层和部分公众参加了影片的试映会,制作人加里•库尔兹(Gary Kurtz)特地用录音机录下了现场观众的发应,以了解哪些场景最搞笑。尽管掌声如雷的公众观众对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可环球影业的主管们却明显热情不高,这也导致了科波拉同环球影业上层的一场争论,他甚至想立即从制片方手中购回本片。环球影业一再向卢卡斯施压,要求他重新剪辑,不过最终版本中只剪掉了4分半。环球随后又称要将《美国风情画》当作一部电视电影播放,发现本片成功潜力的20世纪福克斯和派拉蒙都希望买下本片。在公司员工的好言相劝下,环球终于决定在院线上映,并投入50万美元展开宣传。 《美国风情画》的票房非常成功,超过1亿1500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是拍摄成本的92倍,就连录影带的租金总额都高达5588万,影片由此成为影史上成本利润率最高的电影,现在所谓的“暑期大片”正是由此而来。卢卡斯和科波拉曾因票房利润控制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因此受到影响。影片的成功令卢卡斯成了百万富翁,为了感谢视觉顾问韦克斯勒和在片中扮演自己的电台DJ“狼人”杰克,卢卡斯送给两人大笔分红。此时卢卡斯的净资产足有400万美元,他留出30万用作《星球大战》的筹备资金,日后成立的卢卡斯电影公司和工业光魔也都与《美国风情画》的盈利密不可分。1995年,本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国家电影登记处列为在文化、历史和艺术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 花絮 约翰·米尔纳的汽车执照牌上写的是"THX-138",乔治·卢卡斯导演的另外一部电影就叫《五百年后》THX 1138 (1971)。 电影中要求哈里森·福特剪去他的头发,福特反对这么做,说他的戏份很少。于是就戴上了一顶帽子。 电影拍摄期间,雷鸟的主人自始至终和他的这个无价之宝寸步不离,还时不时擦擦车上这里那里的。他总是告诉苏桑娜·萨摩斯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快要让她发疯了。 辛迪·威廉斯最初是想演卡罗尔,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她甚至愿意戴牙齿矫正器。 电影中的梅尔免下车旅馆已经倒闭了,为了拍摄又特意重新营业。在电影完成之后,它已经被完全破坏了。 游行场景中,大约需要300辆1962年之前生产的汽车,在当地的报纸上招贴了广告后,摄制组接见了超过一千辆汽车的车主。 在最后场景中,飞机降落,可以在远处看到一块露天汽车影院的屏幕。这块屏幕原来是沙拉拿汽车旅馆的,直到2004年秋天才开始营业。 荣·霍华德在一段场景中和凯瑟林·奎宁拉演对手戏,22年之后,在Apollo 13 (1995)中成了她的导演。 当不同车内的演员谈话时,同时使用两台摄影机分别进行拍摄,这在制作时间上,节约时间成本效果显著。 数字327经常出现在卢卡斯的电影当中。该片是印在了一个发动机的上面。此外还可以在以下电影中看到这个数字: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帝国反击战 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星战前传之魅影危机 Star Wars: 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 (1999)。 拍摄时间大部分是在晚上。 最初很多电影公司都拒绝这个剧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乔治·卢卡斯希望至少有40首歌曲作为电影音乐。这就要花一大笔钱购买音乐版权。环球最终答应赞助这部电影,是因为卢卡斯的好友弗朗西丝·福特·科波拉(在教父系列电影大红大紫之前的那一年)答应加入进来,担当制片人。 电影成本预算准确为777,777.77美元,并且还是一次性付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