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屋6.0

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

(2009)

【被重新设计过的恐怖之源】 恐怖电影领域里大师级别的电影人韦斯・克雷文(Wes Craven)和肖恩・S・坎宁汉(Sean S。 Cunningham)以制片人的身份,重拍了他们于1972年联手打造的《魔屋》,影片不仅代表着克雷文在导演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还继而影响了随后30多的恐怖电影的风格,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位恐怖影迷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为了将这部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经典作品重新包装,介绍给新一代的观众们,克雷文和坎宁汉决定继续深刻剖析一下故事的涵盖范围,关注的是两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对于伤害他们孩子的变态狂,将会实施什么样可怕的报复行为。 在经历了30多年的洗礼之后,韦斯・克雷文在事业上承受住了方方面面的考验,如今已然成为了电影和电视领域里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现象。1984年,克雷文凭借自编自导的经典作品《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重新确立了恐怖电影类型的地位和定义,并于上世纪90年代,通过取得了异常的成功的《惊声尖叫》(Scream)三部曲而彻底解构了这个领域的框架。这两套作品不仅赚进了将近10亿美元,同时还成为了克雷文对人类心理上无意识的混乱与恐惧的深刻理解的最好证明。 但是,似乎有很多人还不知道,韦斯・克雷文早在1972年的大银幕处女作《魔屋》中,就已经开始探测人类恐惧的根源所在了,那是一部让所有人都感到异常震惊且非常值得纪念的作品。这部影片由同样堪称大师级别的恐怖专家肖恩・S・坎宁汉担任制片人的工作,他随后也因为执导了一部极具主导地位的恐怖经典之作《十三号星期五》(Friday the 13th),而取得了属于他自己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巨大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初,当美国大学生开始反对战争的时候,越南也在彻底地愤怒起来,而每天晚上都充斥着电视屏幕上的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则令数百万人醒悟过来--美国公民看到的是发生在自己国境里的不公正和侵犯,年轻一代的美国人因为一些非常热门的话题而不得不承受相应的挑战,包括公民、女性和同性恋的合法权益。与这种革命的热血态度保持着遥相呼应的一致,新一代电影人也在尽可能地打破电影行业里约定俗成的传统。 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包括了韦斯・克雷文和肖恩・S・坎宁汉,他们正在静悄悄地着手制作一部即将改变现代恐怖类型片的模式的电影作品《魔屋》,克雷文说:“可以说这部影片完全是当时的时代氛围下的产物,那是一个将任何规章制度统统扔到窗外的年代,似乎每一个人最想做的都是彻底地推翻所有的审查制度和标准,一致反对着任何与正统挂上勾的流派。越南战争在继续,而我们所看到的最具冲击力的胶片,全部来源于关于这场战争的最为真实的纪录片……所以我们有意在《魔屋》中展示的是那种所谓‘暴力’真正会具备的模样,而且我们也都有心改善一下作为好莱坞最薄弱的环节的恐怖类型片的低迷。我们下意识地将所有B级片的习俗与传统一次性全部用上,然后让它们发挥出最值得记忆的功效。” 在韦斯・克雷文改行进入电影工业之前,他在大学里教文学,而他之所以会创作出《魔屋》,灵感则来自于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所执导的瑞典影片《处女泉》(Jungfruk?llan)--它是根据中世纪的瑞典歌谣改编而成的……在那个时候,《魔屋》与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非常盛行但索然无味的疯狂的科学怪物电影比较起来,产生了一种很极端的偏离与脱轨。 不过,韦斯・克雷文和肖恩・S・坎宁汉不太确定,他们的这部低预算且满是争议性的话题的恐怖片,是否真的可以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虽然他们最开始的意图,只是单纯地对完成一部电影作品感兴趣而已,克雷文回忆道:“当我和坎宁汉制作原版的《魔屋》时,我们的态度就是拍摄一部微不足道的小制作,只要能在两到三家电影院播放,我们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当然,也可能没有人愿意来看它,甚至不会有人知道是我们制作了它,所以,我们当时基本上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尝试着在向人们展示一些他们从未在大银幕上看到过的东西,这样的信念将会支持着我们跨越全部的障碍,然后完成我们期待和想要的一切。’说实话,我们当时并不奢望着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反而更重视这中间经历的过程。” 【无心插柳 成就一个传奇】 肖恩・S・坎宁汉将原版影片描述成那种“非常规作品”,因为摄制组里只有15位工作人员,每一个人都需要身兼多职,而这里的预算就10万美元,为了节省开支,影片的室内场景大部分都是在工作人员的家里拍摄完成的……拥有着一个如此磕磕绊绊的制作周期,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部影片能够在票房方面有什么大的作为,更别提会对现代恐怖电影类型所带来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韦斯・克雷文回忆道:“在影片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打电话给坎宁汉,询问上座率的情况,结果他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回答我,而是问我,‘你现在是在坐着吗?如果没有的话就快坐下。’不一会儿,他才告诉我,‘这部影片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你知道电影院门口排队买票的人已经站到下一个路口了吗?’”影片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仍然被不断地拿到美国大学校园里进行展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电影迷们。 很快,30多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受到类似于对《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和韦斯・克雷文自己做导演的《隔山有眼》(The Hills Have Eyes)这样经典的恐怖片进行翻拍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功的启发,克雷文和肖恩・S・坎宁汉这对制片搭档决定仔细考虑是不是应该动用《魔屋》的故事资源,克雷文说:“因为原著是在极少的预算的情况下被制作出来的,所以当初拍摄的时候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里面的内容有许多值得深度探讨的地方,却都由于资金的困窘而被我们一笔带过。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一个翻拍的机会,在更多的投资的支撑之下,我们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展这部影片的范围了,为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还包括金钱。” 为了向当代的电影观众重新介绍这部经典的恐怖片,韦斯・克雷文和他的制片小组决定找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年轻导演,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讲解这个已经37岁的“老”故事。同时他们还需要这位导演必须得拥有一种视觉方面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然后要具备一种黑暗的想象力,再加上足够的天分,能够很好地处理这部影片结合了动作场面、恐怖幽默和令人惊骇的突发状况的风格特色--当然,如果这个人能够将这些元素推升至一个有着明显区别的全新的历程当中,那就再好不过的了。 中间花掉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制片人小组和罗格影业对于导演这个位置,先后考虑了将近100位人选,影片的制片人之一科迪・史维格(Cody Zwieg)还记得,当他看过由来自于希腊的导演丹尼斯・伊利亚迪(Dennis Iliadis)所执导的《赤裸裸》(Hardcore)之后,对这部作品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里面讲述的是一个关于4名生活在雅典的妓女的非常富有争议的故事……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找到了那个合适的人,史维格将《赤裸裸》推荐给韦斯・克雷文和肖恩・S・坎宁汉,还有克雷文长久以来的制片搭档玛丽安娜・麦德莱纳(Marianne Maddalena),他们同样对影片中极具煽动性的刺激言论和对这个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行业”的全新表现手法,非常地感兴趣,麦德莱纳说:“我们一致同意让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为新版的《魔屋》做导演。” 最终,《赤裸裸》在所有出自欧洲电影导演新人之手的最佳影片之中脱颖而出,赢得了2005年度《综艺》的“评论家选择奖”,同时还得到了享有着很高的声望的德国独立电影奖。除此之外,这部预算极低的影片还拥有着可以效仿的制作价值,展示的是丹尼斯・伊利亚迪作为一个精明、有见识、理解能力极高的电影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所发挥出的最高级别的创造力,科迪・史维格说:“我们都意识到,如果我们想翻拍《魔屋》,就必须得找到一个能够创造出很强的人物个性的导演,同时还得应对更加极端的高潮时刻。虽然《赤裸裸》并非是一部类型片或恐怖片,但是它所延伸出来的却是完全值得信赖、在可怕的现实环境里的真实角色。很多导演只能处理一些漂浮在表面的故事元素,比如说原著《魔屋》所具备的让人震惊的血腥内容,但是我们一致相信,伊利亚迪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无需充分利用他的角色和角色所处的环境,就能达到所有的要求和标准。” 丹尼斯・伊利亚迪也欣然接受了这次和韦斯・克雷文合作重拍《魔屋》的机会,并把影片当成是自己在美国的处女秀,伊利亚迪说:“我看过克雷文的所有电影作品,而且非常地喜欢它们。这部影片所拥有的是一个极具原创性的重要故事,早就已经建立了非常牢固的根基,在翻新的过程中,我希望能够保留住所有最基本的惊恐信息,当然还包括原著的强大能量,然后再以我自己的方式将它推向一个全新的领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