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Guard Under Neon Lights
(2008)
幕后制作 新的银幕英雄 不是拯救世界的超人,不是力挽狂澜的伟人,陈思成、郑昊等青年演员共同塑造了武警群像,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抗洪抢险有他们、救灾救人有他们、最危险的第一线有他们……陈思成在片中近距离贴近武警战士的生活,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亲身体验当代战士的辛苦。拍摄结束时,他感叹:“从《士兵突击》到《霓虹灯下新哨兵》,就像是完成了一次从渴望成才,到真正成长的历程。”整整齐齐的队列,一起高呼:百战百胜,神勇无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微笑。陈思成站在队列里,目光坚毅温暖,看上去和“成才”真的不同了,他更稳更大气。 苦中作乐 拍戏变泥鳅 拍摄期间,演员和武警战士们总是一起跳进洪水抢险,一起在泥水里打滚,陈思成笑称自己活像条“泥鳅”。虽然辛苦,但大家都乐呵呵的,陈思成还不时讲笑话。记者注意到,《士兵突击》离得帅小伙,现在看《霓虹灯》的片花剧照什么的,那么看起来脏啊。你怎么想的?陈思成:“怎么想?我那是心里帅了,你知道不?《霓虹灯》里的每个战士都是心里帅的。拍完电影,我觉得整个人受了一次洗礼,它(片子)……触及到了灵魂……你看就知道了。” 故事出新 拍出不一样的主旋律 故事出新,支撑一个影片的基础还是故事,故事人物在里面的张力吸引观众去看,导演希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强它的故事性,毕竟观众才是第一位的。形式出新,所谓的形式和内容是要匹配的,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而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让你感觉不到形式的痕迹。 他在跟摄影师谈的时候,谈到就是要寻求一种最好表现故事的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时代,繁华都市的感觉,体现“大上海小哨兵,小哨兵大情怀”的内涵。我们就像把这个军营戏拍的青春时尚现代唯美,离老百姓更近。其实拍戏总是一个减分的过程,完美作品只是美好心愿,导演总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这是必然的结果。要彻底从那些传统的形式中跳出来,做一部清新的青春励志电影。这部电影是给年轻人拍的,给年轻人看的,没有那么多大道理讲,所有的教育意义都蕴含在青春偶像、精彩的动作戏,都市言情里面,因为他们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是要讲80后90后成长的心路历程的电影,他们不是神是人,但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又年轻人的激情、朝气、困惑、迷茫,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放肆的是受约束的,普通士兵和大上海,正是这样一种不对称的,错位的关系才显现得更有张力,更反叛。 其实好莱坞的大片都是主旋律,只是表现形式会不同,比如正在上映的《全名超人夸比克》首先片中把他设计成一个“坏男孩”的形象,然后再一点点改变,最后成为全民公认的英雄,殊途同归,这样的描写更加真是让人信服。其实做这样一个戏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因为八一厂老是在拍大片,拍《大决战》《大转折》这几年又拍《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八月一日》,明振江厂长一直想做一个现代军事题材的戏,想从革命历史题材里走出来,想从大的故事里走出来,走进普通小人物心里,走近一个普通士兵,正好有这个题材,它是个现代戏,没有战争历史背景的约束,而且又在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特殊时期,关于80后90后的成长这是一个国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