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t
(2008)
性丑闻只是一个故事引子 《虐童疑云》来源于一部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同名舞台剧,原著的创始人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John Patrick Shanley)不仅亲自操刀剧本的改编工作,还为影片担任了导演一职――这也就成了曾经凭借《月色撩人》(Moonstruck)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帕特里克•斯坦利继导演处女作《跳火山的人》(Joe Versus the Volcano)之后,18年以来的第二部导演作品,而他将目光对准的是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且普遍存在的天主教会的性丑闻事件。 撇开“丑闻”不谈,电影版本的《虐童疑云》和原版舞台剧一样,真正关注的其实是“疑云”二字,内容大致讲述的是一所天主教学校里的一位好心的修女,她指控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神父与这里的第一个黑人学生之间发生了一种不正当的关系……也许事实真相真的有如她怀疑得那般龌龊,也许她只是在捕风捉影,但在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看来,他却更愿意将这里的“疑云”称之为一种比喻,他说:“当我在创作原版的舞台剧剧本时,对所谓的教会丑闻实在是没什么兴趣,因为这里面真正吸引我的,还是一种概念的混淆――接近必然的可能性到底可不可以称之为真相?人们一旦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类似的想法和认知,一般都会深陷其中无法回头,即使将所有的事实都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愿意相信或是承认。在我看来,这属于一种偶然发生但影响巨大的重复性社会现象,如果是一个身处于某个社区的人,将自己完全交托给一种信仰,即使各类证据层出不穷,他们也不会去争论或反驳自己的信仰,你可以说那只是一种假象,却彻底地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如今这样的比喻却成为教会丑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发现自己真的沉迷于其中了。” 《虐童疑云》只是将天主教区的性丑闻当成了一个故事引子,其实是想要引起对模棱两可的道德观的更大范围的讨论,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对教区阶层的等级分布的质疑情绪,曾经被当成一种异常过分的想法,已经到了不敬或亵渎的程度,但现在,却在所有牧师需要忍受的内容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不过帕特里克•斯坦利也承认,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他说:“其实你完全可以将此看成是一种从独裁到民主的转变,有一些人对此表示理解和同情,可另外一些人却不停地发出质疑的声音,我觉得这属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正常的反应。” 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自己也曾在天主教学校上过学,而且他当时的经历和《虐童疑云》中的一位学生非常相似,不过他却声明这部影片并不是依据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个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帕特里克•斯坦利说:“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在写作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我想这应该归功于那些教会我读和写的天主教的修女们,而我制作这部影片,多多少少算是在对她们表达一种敬意。众所周知,这种教会学校的制度其实是非常严格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有点邪恶的,但我真的在那里学会了很多东西,而且也不觉得在那样的体系下生活有什么值得可怜的地方……后来,我还加入了基督教兄弟会,留下了一些惨痛的回忆,那才是真正的折磨呢。” 差不多是在48年前,指导刚刚进入天主教学校的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的是一位名叫简的修女,当她得知帕特里克•斯坦利正在制作一部重塑了他们曾经熟悉的校园生活的电影时,还特别给他寄来了问候的贺卡,最终促成了他们48年后的第一次重逢……帕特里克•斯坦利特别邀请简修女来为《虐童疑云》做技术顾问,她的工作就是指导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在表演的时候需要更正的一些细节部分,而艾米•亚当斯(Amy Adams)的角色,就是以简修女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帕特里克•斯坦利说:“我真的没想到能够请她来帮忙,那种感觉实在是有点疯狂,要知道我在创作舞台剧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她是不是还活在这个世上,毕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了。” 《虐童疑云》所讲述的那个故事,从头到尾都处在一种含糊不清、不甚明确的质疑当中,但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知道其实人们会主观的希望将这样的情况归咎于权威性的结论,毕竟这是上个世纪最为两极分化的丑闻之一,有很多东西是帕特里克•斯坦利没办法左右得了的,他说:“随着影片的上映,就会出现越来越多你不能控制的情况,毕竟你是无法预料观众到底会对这个故事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的……其实单就教会丑闻来说,我相信这里有许多人都有着比较详细的体验,所以他们看过影片之后,自然会生出强有力的反馈信息,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也是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肩负起来的责任。其实我们应该庆幸自己在看了类似的故事内容之后,并非是大脑空白或无动于衷,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算是电影艺术与个人观点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第三种力量,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在生活中难得的经历。” 值得关注的教会文化 在电影版本的《虐童疑云》中饰演阿洛伊修斯•比维尔修女的是戏骨级人物梅丽尔•斯特里普,严厉而苛刻,却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面对普遍存在于教会中的男性至上主义更是深恶痛绝――其实斯特里普对于这样的情绪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和想法,因为类似的性别歧视,不只出现在宗教信仰中,即使是现在已经异常开明的电影业,同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斯特里普说:“虽然教会对于牧师并没有什么性别上的要求,无论男女都拥有绝对的自由去选择是否献身于上帝,但事实并非如此,拿我在影片中的角色举例,虽然阿洛伊修斯修女才是学校的校长,其实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所饰演的弗林神父的地位已经完全凌驾于她之上了。” 对于一直在尝试各类角色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来说,她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全新的故事环境,而是怎么做才可以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斯特里普表示:“我的想法和别人不太一样,其实有的时候,一个真正优秀的剧本,对你的表演工作很可能会造成一种伤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懒惰起来,毕竟需要你去动用脑细胞思考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糟糕的剧本才有考虑的价值,算是各有各的好处吧,如果你发现自己手中的故事素材不是那么提神醒目的话,肯定会想办法用表演去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就要求你不得不变得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在第一次阅读《虐童疑云》的剧本的时候,感觉到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兴奋,我看到了一个拥有着如此紧凑的结构的好故事,我当时就想,‘好吧,看来这次我又可以偷懒了。’可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完全会错意了,这正好也是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厉害的地方,而且不只我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包括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在内的其他几位演员和我是一样的,我们渐渐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原来这样一部有众多人参与的电影作品,认知是一回事,能不能达成共识又变成了另一回事――那种感觉就好像突然从一个志得意满的学者,变成了一无所知的婴儿。说实话,能够碰到一个好剧本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它还能激发你在表演方面的创造力,那就可以用完美二字来形容了。” 虽然在出演《虐童疑云》之前,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天主教学校的经历和体验,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她用一种真实可靠的行为语言去诠释修女的形象,斯特里普说:“我是没上过天主教学校,因为我那个时候住在新泽西,城镇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在那种公立的学校念书,我自然也不例外了。不过在离我的住处不远的地方,正好就是圣伊丽莎白修道院,那里还是慈善姐妹会的总部所在,算得上是耳濡目染吧……再加上我这个人从小好奇心就特别地旺盛,对于那种略带神秘色彩的东西更是异常的着迷,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圣人们的生活》(The Lives Of The Saints)了,当时彻底地被里面记载的内容深深地震撼了,由人性所划分出来的层面还真是多到让人琢磨不透。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也相应揭示了与人性有关的一些潜在的问题,真的已经超越了做故事背景的教会的大环境。” 即使有简修女在片场做顾问,梅丽尔•斯特里普仍然需要为自己的角色去做许多功课和准备工作,她说:“我们先是去了几个天主教学校亲身感受那种文化氛围,随后还拜访了一所专门为修女而建的‘退休之家’,在那里和她们进行了仔细而详细的交谈,我发现她们都是一些拥有着非凡气质的女性,从她们身上,我真的领悟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虐童疑云》的话剧剧本在2005年获得了普利策剧本奖。 ·本片是导演约翰·帕特里克·斯坦利在十八年后再次执导电影,并且同话剧版本一样,依然由他自编自导。 ·《虐童疑云》的戏剧版本在百老汇持续上演了一年多,演出了525场。 ·原版的舞台出演名单为::切莉·琼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角色)、 布莱恩·F·奥博恩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角色)、 海瑟·戈尔登赫什(艾米·亚当斯的角色)以及安德莱内·列诺斯(维奥拉·戴维斯的角色) 。 ·话剧版《虐童疑云》获得当年戏剧界最高奖项托尼奖的4项提名并全部最终获奖:最佳戏剧、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