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6.5

Red River Valley

(1996)

冯小宁谈《红河谷》的创作积累

1990年开始想写《红河谷》,但觉得自身条件不太成熟,当时我还没有被社会广泛的肯定,所以不可能争取到高额的投资。我以往拍的影片都是投资四、五十万元。钱太少了
拍这样的题材太可惜了,艺术水平会受到伤害。另外,我个人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我写了《北洋水师》,电视剧《北洋水师》拍完后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社会影响。到1993年,我又拿出了《红河谷》这个题材,但觉得还是不太成熟,我就又写了《大空战》(也就是《长天烽火》)。后来拍的这些题材都是高难度的题材,绝不是在酒馆或咖啡厅里的故事,或谁爱谁的故事。当时影视界很多人问起:“冯小宁,你干么非要搞这种特别难的题材,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我这样做就是要磨炼自己,去适应拍摄最有难度的题材,我这个人专啃难点题材。有一句话叫:“别人拍得了的题材,我不拍;别人拍不了的题材,我偏拍”。我特别欣赏焦裕禄说的话:“吃别人嚼过的模没味道”,吃就吃别人没有啃过的硬骨头。
1993年拍完《长天烽火》之后,我参加一个代表团去台湾,在途中我和上影的吴贻弓导演谈了关于《红河谷》的构思,他说:“太好了!”我说我要拍一部观众爱看、领导喜欢、专家学者也觉得它艺术品位高,在国际上有一定市场的影片。他说:“这可是大家梦寐以求多年的了”。我说但有一点,我一定要有高额的投资,要一千万以上。吴贻弓导演说:“我们出,你写吧’’。这样,在有了这个经济保障的前提下,我就开始了创作。在这之前,有香港的,也有内地的商人以及各种机会,都可以给我高额的投资来拍这个片子,甚至比这个还高。我请示了广电部的领导,时任副部长说了一句话:“这样的题材,还是我们中国自己来做。”现在看来这句话是很管用,很重要的。[1][1]

摄制人员用身体与高原反应对抗

拍摄(红河谷》,在西藏高原很艰难的自然环境下工作。在全体摄制组上西藏高原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保护工作。对每个人作了详细的身体检查,定了进藏的纪律,规定健康保护第一的原则。每个人只要一发现身体不适,都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提出不干,立刻停止工作,决不能勉强。到拉萨,3700米,适应了3一4天;到羊八井,4100

米,拍摄了10天,又退回来,休整了一星期。再一次进到浪卡子县,5100米,拍了七天左右,所到之处都是兵站,睡木板,睡土地垫草铺。后来上到6600米的高度,拍摄雪崩的那场戏。后来退到了江孜,是4100米高度,但大家的生理反应很大,斗志和情绪上都受影响。在多吉湖拍摄,人家说是3000米,实际上是5100米左右。剧组的化妆师喘不上气来,当时十分危险,心脏压力太大,立即用车把她送到江孜,但送到江孜也要4一5小时才到,真让人焦急不已,后来她下去以后,几天过去才恢复过来,大家才心里放下一大块石头。 后来,大家从高原上撤下来,撤到拉萨,都要给家里打长途电话,可是,想不起家里的电话号码了,这是高山反应影响记忆力的一种表现。关于整个摄制过程,冯小宁总结说,“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许多同志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健康,我们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是,拍下了真正的西藏风光和面貌。康定地区,青海藏区都有藏民的风情,但要拍出真正的西藏,一定要上西藏高原。这可能是《红河谷》做出的一份实际的贡献。”[2][2]

参考资料

  • [1] 陆文梅,江凌,刘增林.冯小宁细说《红河谷》[J].民族团结,1997,(05).
  • [2] 冯小宁.《红河谷》是一次人生的攀登──冯小宁导演访问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