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8.5

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创作灵感源于印度作家维卡斯・史瓦卢普(Vikas Swarup)的那部非常著名的《Q&A》,由来自于英国的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和印度的洛芙琳・坦丹(Loveleen Tandan)联合执导。影片曾在之前的多伦多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令世界级别的影评人给出了难得一见的极高评价。其实见过博伊尔的人,大多都会被他言谈举止中的好修养所深深吸引,他是属于那种特别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一切的导演,只要是和电影有关的,他都不会做任何保留,和他聊天的感觉就好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共进晚餐。 近几年来,丹尼・博伊尔在电影工业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那部最为人所熟知的《猜火车》(Trainspotting)堪称邪典电影中的经典;然后是《惊变28天》(28 Days Later),重新提升了僵尸电影的格局;至于去年的《太阳浩劫》(Sunshine),也成了被广大影迷所津津乐道的优秀科幻类电影……到了这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博伊尔则是将人们的目光带进了印度,倒不是说那里对他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意义,而是影片中所讲述的那个故事具备的狄更斯式的风格,让博伊尔不得不去为它寻找一个能够带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独有的、非常极端甚至是偏激的背景环境,他说:“我现在居住的伦敦东区,就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明显的贫穷期,基本就体现在你是如何想得到一些机会,却也感到非常地绝望,这种混杂的情感影响着你做出的每一次尝试。而我选择在印度拍摄影片的原因,是觉得这里非常像那个时段的伦敦。如果采用狄更斯式的讲故事方式,你首先就应该尽量去创造一个真实的大环境,因为这毕竟不是超级英雄电影,你可以胡编乱造,过去未来随便选,以一种虚假的方式去创造各种充满戏剧性的环境或行为。换作是真实的世界,你就没办法使用类似的手段了,因为即使是在同一座城市中,身处不同区域的人关心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完这个来自于西蒙・比尤弗伊(Simon Beaufoy)的想象力的剧本时,产生共鸣的地方就是我也在类似的环境里生活过,突然陷入了一种‘往事历历在目’的回忆中,所以我才会决定为影片做导演,目的就是想将这种情感的共振传达给其他人。” 虽然已经拍成电影准备公映了,其实丹尼・博伊尔还没有看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依据的那本由维卡斯・史瓦卢普创作的原著,博伊尔说:“我确实没看过《Q&A》,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主要是我在书店里没找到这本书……不过我要说明的一点是,西蒙・比尤弗伊的剧本已经达到了一种惊人的地步,想必原著的成就应该更大吧,因为总是不断地有人跑过来对我说,‘嗨,你最近拍的那部电影,我刚刚看了原著,老天,简直太棒了。’那种感觉真的是很奇怪,但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电影与小说有着非常大的本质区别,而且我觉得比尤弗伊最多就是借鉴了《Q&A》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故事本身还是原创的。” 【走进印度】 其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最具有趣味性的地方,还在于看着一个18岁的大男孩,以如此直白率真的方式,去讲述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丹尼・博伊尔说:“其实我有想过更加直接的方式,比如说一问一答,但要放在电影中的话,那就真的是过于照本宣科了,相信观众看一会儿就会开始犯困了。所以,我尝试着在讲故事的结构上弄了一些可爱的小变化,不仅仅是拍摄的时候,还包括剪辑的部分--当然,我们的选择自然是要承担某些风险的。总之我们发现进行了变动之后,整个故事的发展显得更加地流畅通顺了,我非常喜欢那种感觉,有的时候无法拍摄出来的东西,是可以在剪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用时间与空间的交换或对切所制造出来的流动性,最终交汇出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结局时的高潮部分,即贾马尔・马里克在节目现场打电话的那组场景……丹尼・博伊尔继续说:“其实人物在身份上并没有什么变化,我只是在他们不同的年龄段之间来回跳跃而已,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抵达他们的世界的任何角落。其实打从我第一次读剧本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种转换--剧本里并没有表述这样的讲故事形式,而且我也认为,大多数导演在挑选本子时,所依据的根本就是自己是否会对里面的故事产生相应的反应,在你阅读的过程中,脑袋里可能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画面,总之你要是对一个剧本无法产生‘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它多半没办法引起你的共鸣,也就是说你们的属性不合。” 不过,在印度这样一个拥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拍摄一部影片,对于丹尼・博伊尔来说也是克服了一些难以想象的困难的,他表示:“在我的印象中,确实遇到了几个障碍,有两三个吧,但我们不觉得这是困难,而是更愿意把它们想象成一种挑战,尝试着敞开心扉、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一切,要知道如果你总是不满或抱怨的话,也是无济于事的,只是在制造紧张的气氛而已。比如说我们在印度请求空中拍摄的许可,时间差不多是2007年的6、7月吧,因为我们需要一些从天空俯瞰城市的景色画面--结果我们被否决了,他们的规定真的是很有意思,印度人可以,西方人永远都只有一个答案:不行。所以我们只好找来了一位印度的摄影师,然后把他的名字放到申请函当中,竟然真的得到了通行证。我们非常确切地告诉他我们想拍一些什么样的东西,还特别叮嘱不要把任何军港附近的景色收到镜头当中……总之是能想到的几乎全告诉他了。另外,影片中也有一些镜头是偷拍的,由于是隐藏式的摄像机,所以效果不太好,我们只好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进行合成,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需要的拍摄工作。我只是以此为例说明一下,要知道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听说这类申请,有时候等个结果也会花上5年的时间。整个过程中,我一直维持住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即使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但有些事情发生就是发生了,你应该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一说起印度电影,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宝莱坞”,不过丹尼・博伊尔却表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没有任何借鉴的成分,完全是一部独立于宝莱坞之外的作品,他说:“也许你还会在影片中看到一些与《上帝之城》(City of God)比较相似的地方,虽然同是将目光对准了贫民窟,但它们真的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我看过《上帝之城》了,说心里话,影片真棒,所以我在拍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时就显得愈加地小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很容易就被你之前喜欢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更何况是这种取材相似的主题,必须要谨慎再谨慎才行。另外,我也看了一些宝莱坞的电影,尤其是最近的,感觉上根本已经变了味,就是专门拍给西方人看的……我需要声明的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这些影片没有一点相关的成分在里面,而我最喜欢这部影片的地方就在于,这里的主角是一个18岁的大男孩,他的生活和未来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他还有选择的余地,也拥有足够的时间。由于他在过去的18年中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帮助他在电视节目中获得了胜利,但当影片接近结束的时候,他会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回忆让你更自由,而不是在囚禁你。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正面情感,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象征着他步入成人生活,而且他也找回了心爱的女孩。” 除了电影之外,音乐也是丹尼・博伊尔最喜欢、最关注的领域之一,因为他同时还需要为自己的作品挑选配乐,博伊尔说:“音乐能够让我得到真正的放松,在我的生活中,只有音乐和电影是无可替代的。我很幸运,拍摄影片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如此优秀的音乐人--A・R・拉曼(A.R.Rahman),要知道宝莱坞的音乐可是所向无敌的,总是能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种能够起到心理暗示的优美旋律,有一点点浪漫,又带着一点点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