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20086.9

Dream Weavers: Beijing 2008

(2008)

片名由来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此后不久,新影厂就成立了《奔向2008》摄制组,计划拍摄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期盼奥运会、筹备奥运会过程的纪录片。6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成长、中国人民百年梦想实现的过程被将近20万尺的电影胶片所纪录。随着2008年8月8日的日渐临近,这部纪录片也将逐步成形。 拍摄之初,影片取片名为《奔向2008》,意在表达一种追求的过程。后来又更名为《2007+1》但这个片名不够通俗亲切,也没能贴切反映出影片的内涵。在电影局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摄制组吸取意见,将片名最终确定为《筑梦2008》。 “筑”与“梦”,从动作和目标两个方面表达了这部纪录片的内涵与精神。 “梦”,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想;从小的方面讲,这部纪录片中每一个人物,身份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各自的梦想和为之倾力奋斗的目标。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无数个小梦想,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中国人民百年奥运梦想的壮美图景,正好体现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 “筑”,则是一个动作,一个奋斗的过程。它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为。它为观众勾画出了一幅众人齐心、构筑梦想的动人场景。当每个人物内心的梦想经过自身努力终于筑成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大梦想也成为了现实。“筑梦”的过程历时七年,最终将在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的那一刻实现。“筑梦”,相对于2008年奥运会的华彩乐章而言,是情感的叠加,是张力的累积,是不可或缺的段落。[1][1]

一个镜头的多次辗转

拍摄刘翔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安全问题”。因为110米跨栏的技术性很强,训练方法是技术秘密。“刘翔的训练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三从一大’(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而对他,教练孙海平有单独的一套训练方法。而且作为运动员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训练,不是接受采访,他也不愿意经常被拍摄。可对我们来说,拍不到这些就没有价值。”为了拍好刘翔顾筠找来练习跨栏的朋友分步骤地了解110米栏的技巧,“原来我根本就不了解这项运动,看比赛也就是看热闹而已。但现在,我已经熟悉了项目的基本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拍摄中抓到我想要的东西。最终,顾筠以她的坚持和专业感动了刘翔师徒,才有了影片中刘翔的片段。[2][2]

平凡英雄

顾筠说,“其中有个叫何永瑞的特警,天生有恐高症,最开始进行高空训练时他几乎寸步难行,可当他们经过艰苦训练,首次在鸟巢实地演习时,何永瑞勇敢地站在体育场的制高点。[2][2]

导演的心态

顾筠说: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压力,更何况这件事那么大,牵动了这么多人。但是压力同时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动力。因为我现在的时间排得很满,根本没有时间过多地想压力,就想着怎么把事做好,我们要做调研,要安排培训,其实我接拍《筑梦2008》时的压力比现在要大,因为那时我根本没有接触过奥运这方面的内容,心里着实没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包括对运动员的拍摄,对项目和场馆的熟悉,如今接拍官方电影我有信心。[2][2]

参考资料

  • [1] 顾筠、单万里、陈清洋.北京奥运会筹备过程实录——与顾筠谈奥运纪录片《筑梦2008》[J].当代电影,2008,(07).
  • [2] 光明日报.顾筠《筑梦2008》梦想从鸟巢开始[EB/OL].200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