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 We Are
(2008)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2008年最值得欣赏的香港电影。可惜的是,这部作品仅于2008年7月在百老汇中心的一个电影院放了两周的时间,每天一场,票房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过随着影片DVD的发行,越来越多的影迷接触到了这部作品,惊讶地发现,许鞍华带给我们的竟是如此一部简单的电影,它几乎放弃了所有可以夸耀的视听语言,放弃了所有能够煽情的段落细节,用最简单的手法,在展示了香港百姓自己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缘起:不在天水围的“日与夜” 五年前,许鞍华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天水围地区发生的种种惨剧,就萌发了拍摄一部电影的念头。不过,这个故事不是“日与夜”,而是在2009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映的《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本有了,但是却没有资金,许鞍华随即拍摄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不但找来了周润发,还力邀内地女明星斯琴高娃和赵薇助阵,不过最终电影只收获了口碑,但票房平平,和上一部《玉观音》一样,许鞍华的两部合拍片都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内地观众。 “七、八年前,我的学生吕筱华给了我一个剧本,她是新闻系一年级的学生。故事是讲两母子的生活,但是没有什么商业元素,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于是就放在一边,等有机会再去拍。”不过许鞍华也透露,最开始的剧本里,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天水围,不过一段时间后,许鞍华决定做一个新的尝试。 “我通过调查发现,住在那里(天水围)的人大多很安乐,只有少数的人是有问题的。既然那里和我们这边都一样,那为什么不把这个故事放在天水围呢?”许鞍华说服了自己,接下来就是要说服投资人。 进展:王晶愿意出这个钱 “有人叫我去找王晶,因为他有兴趣投资,看完剧本之后他就帮我投了钱。”没想到这个香港最商业的导演却一下子答应给许鞍华100万。因为预算很少,所以许鞍华采用了高清设备进行拍摄。“其实这也有美学方面的考虑,高清的纪实感会更强。”许鞍华说。 有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成功,《天水围的夜与雾》的投资比过去涨了10倍,投资人依旧是王晶和他的影王朝公司,当然这是后话。 有了钱,接下来就要建剧组,影片被定位为电视电影,片长只有90分钟。要想在预算内完成作品,就不能选择名演员,许鞍华打定主意拒绝明星。要知道,这是她差不多十年来,第一次不用明星拍电影。 饰演儿子的梁进龙19岁,中学刚刚毕业,在姨妈的股票行做事。一开始剧组在网站、论坛和各大高校都招募了许多演员,不过无论是从气质还是外形,许鞍华还是觉得梁进龙最为合适。鲍起静与许鞍华并不陌生,她俩在《千言万语》中就曾有过合作,在那部电影中,鲍起静饰演李康生的妈妈。 女配角阿婆的饰演者陈丽云是亚洲电视的一位资深演员,已经演了40多年戏的她其实已经进入了半退休状态。“但是我们还是力约他出来。”许鞍华告诉记者。而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极其明智的,陈丽云将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演绎的入木三分,被认为是《我不卖身,我卖子宫》中黄婉伶最大的竞争对手。 开机:15天拍竣 后期三个月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第一次尝试用高清拍摄电影,“我第一次(用高清)是在纪录片上,觉得高清适合拍摄特别写实的东西,与胶片不一样,有独特的调子,感觉很现代。正好戏里有一个片尾的场面要用纪录片,除了预算之外的好处,也有美学上的协调。就算是有钱,我这一次也会选高清。” 许鞍华告诉记者,这一次的拍摄全部是实景,没有搭建摄影棚,而母子二人的家,也延续了一部分当地居民的陈设。不过由于拍摄匆忙,许鞍华并没有和当地居民有深层次的接触,“我们拍的很快,晚上就收工,所以真的没时间,不过他们已经很帮忙了,我要感谢他们。” 影片筹备一个月,拍摄用了14个工作日,还用一天的时间拍摄了关于中秋节的纪录片,后期做了3个多月,光剪辑就用去了2/3的时间。 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吃饭的镜头,甚至可以用不厌其烦来形容,无论是家人间的晚餐,还是亲戚间的筵席,前后差不多有将近十场戏都是在描写吃饭。不过在许鞍华看来,这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剧本如此,她也觉得合适。“其实是用吃饭来交代故事,也是表达他们生活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除了吃饭之外,工作、睡觉,都是重要的环节。在这个固定的规律里面找出变化,体现出他们的心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所要表现的。” 尾声:“片尾有我童年的回忆” 影片以白天作序,夜晚作结,似乎在结构上有一个呼应。不过许鞍华并不认为这是刻意设计的。“影片有十来天,是以日、夜、日、夜作为规律,以夜晚作为结束是很自然的。” 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用一组黑白照片和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展现了对于这座“悲情城市”的朴素真情。她告诉我们,之所以选择吴莺音演唱的这个版本,而没有使用邓丽君或者凤飞飞等人的翻唱,是因为这首歌正是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那是上世纪50年代,一打开收音机,我就听到她的歌曲,那种感觉很亲切。” 对于许鞍华来说,《天水围的日与夜》回溯了过去,也给了自己莫大的勇气和信心。在接受采访时,许鞍华曾用“穷途末路”来形容自己拍摄“天水围”之前的压抑和无助,拍摄这样一部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电影,是对许鞍华最大的褒奖。 那些怀旧的黑白照片,是许鞍华在政府的新闻处买回来的,这其中有60年代工厂女工的照片,也有60年代中秋节,人们围坐在维多利亚公园赏灯的画面。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回溯到一个过去。 许鞍华说,“这个妈妈的过去就是工厂女工,维多利亚公园现在和那时候也还是一样,那种传统的感觉始终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