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rive to Win
(1981)
选题构思
李陀和张暖忻为了写作女排题材的剧本,在1978年夏天来到国家队集训所在地龙潭湖体育馆与运动员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女排运动员们的朝气蓬勃与拼搏精神使他们大为感动,但依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思。直到有一天他们了解到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自杀的故事,震撼于他在遗书上所写的“我爱荣誉胜过生命”,最终推动他们确定了影片关于“荣誉与决心”的相关立意和主题。[1][1]
追求真实
《沙鸥》在剧本创作时就决定采用纪实风格,希望从平凡的孔隙中窥见伟大的精神。影片削弱了戏剧性的剧情与冲突的存在感,尝试安排大量细节添加生活质感,追求日常感受相近的真实,不吃牛肉、扔银牌等举动都使沙鸥更贴近普通人的形象。在拍摄中,影片贯彻了对纪实感的追求,全部采用实景拍摄,多用运动镜头等灵活不呆板的镜头调度,并经常借助于自然光线,力求影片的流畅、轻盈与简洁。[1][1]
选角要求
该片对主演有特殊要求,她需要能够演绎多种情绪的变化,又必须具有女排运动员的球技和气质。导演张暖忻在选专业演员、训练她打排球与选排球运动员、培养她演戏两种抉择中,选择了后者。常珊珊是当时北京女排的队员,导演认为她的气质与理想中的沙鸥非常十分接近。剧组有不同意见,认为她的形象不够漂亮,但导演认为五官端正、秀丽多姿的美女恰恰会破坏破坏影片朴素真实的风格。[1][1]
本色出演
在拍摄时,张暖忻一再向常珊珊强调要体现她自己的本色,不需要“演”沙鸥,而是对事件给出最真实的反应。在具体表演中,导演会帮之前毫无表演经验的常珊珊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使她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对于扮演其他角色的专业演员,张暖忻也要求他们追求本色表演,与非职业演员在风格上相统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