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8.5

Song of Youth

(1959)

杨沫亲自编剧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便备受关注。该小说以个人生活经历为基础,历经六年,前后经六七次重写、修改才得以完成,寄希望于“能让青年同志们看看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斗争过来的,也许他们对今天的新社会、今天的幸福生活就会更珍爱一些。”[1][1]

杨沫在其日记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诸多关于小说改编的重要节点。日记记录了小说自1958年1月3日起开始在《北京日报》连载,1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很受欢迎,多次重印;11月20日北京电影制片厂领导劝其将小说改成《青春之歌》电影剧本;12月22日的日记记录了改编的脉络;1959年1月2日提及《青春之歌》已定由北影拍成彩色片,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2][2]

导演选择

取得了《青春之歌》改编拍摄权,北京电影制片厂立即紧锣密鼓投入筹备,根据多方倡议,决定让艺术造诣深厚的崔嵬牵头执导,这在当时可谓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崔嵬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曾随父逃荒,做过童工,在亲友资助下得以求学,因受革命文艺书刊影响,参加左联演出进步戏剧,后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参与延安鲁艺筹建并在戏剧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随军南下,被任命为中南文化局局长等职。1954年,崔嵬应邀拍摄电影《宋景诗》,第一次登上银幕就成功地塑造了清末起义农民领袖宋景诗的英雄形象。此后,主动辞官进入电影界,于1956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导演。得知将执导《青春之歌》,崔嵬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突击《老兵新传》的后期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很为兴奋。[3][3]

大胆选用新人

鉴于小说已产生的巨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围绕评价而展开的几乎覆盖全国的沸沸扬扬的大讨论,连很多原先并不知道它的人也都知道了。崔嵬得领导同意,借助媒体对上述座谈会进行报道,发动广大群众对林道静和其他角色的扮演者提出建议,结果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广大群众都主张选用年轻演员,鼓励北影厂大胆挑选新人。与此同时,却有多位著名演员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希望饰演林道静这一角色的意向。

着急寻找主演的崔嵬,想起在中南区任文化局长兼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时,有过印象的湖北歌剧院演员谢芳,个人气质很好,外貌和风度都与林道静相似,速派副导演刘春霖赶去武汉把她接到北京。当时年23岁的谢芳风尘仆仆出现在摄制组,大约是见她显得瘦小,气色不好,而且相貌亦甚平常的缘故,崔嵬与陈怀皑并未露出十分如意的样子。谁知化妆师仅在谢芳脸上抹了一层底彩,就有人说“这个有点门儿了”,待到正侧面肖像拍出来,一个五官端正,肤色柔润,两只乌黑闪亮的眼睛含着笑意四下顾盼的少女形象,通过样片在银幕上显现出来,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3][3]

塑造经典角色

在塑造林道静这个角色时,谢芳表现出过人的领悟力,她善于独立思考,善于琢磨人物的性格和言行。“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演”这九个字,是她对这次表演的概括。她坦言,自己在塑造林道静时“一点束缚都没有”,非常放得开。哭戏,是谢芳表演时最大的挑战。“别的表情还好办,但眼泪说来就得来。”谢芳说,这需要演员非常理性自制,拍哭戏时,先在一个地方安静地酝酿情绪,同时剧组做好拍摄准备,等导演问“谢芳,好了没有”,再走到镜头前拍摄。“演员最大的幸福,就是感觉到我的眼泪和摄影机的镜头同步进行下来了。”

后来,谢芳陆续拍摄了《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第二次握手》等影片,但在她心中,《青春之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说:“我至今记得当年拍摄的几乎每一个细节,好多台词随口都能背出来。这部电影改变了我的一生。为了《青春之歌》,我不断鞭策自己、完善自己,直到现在。”[4][4]


参考资料

  • [1] 杨沫.初版后记·青春之歌[M].1.作家出版社,1958:533-534.
  • [2] 王杰.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缝合与裂隙——以《青春之歌》电影改编、小说修改为考察中心[J].文学评论,2018,(01):212-221.
  • [3] 朱安平.纷争中诞生的电影《青春之歌》[J].文史精华,2006,(02):55-59 1.
  • [4] 海报新闻.1959年的电影《青春之歌》首次记录知识女性的成长[EB/OL].202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