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Ken Kesey)1962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经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 ,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间尺度。 原籍捷克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曾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而扬名国际。《飞越疯人院》是他自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欧洲,并于次年到美国,在1974年拍了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及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得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莱坞的经典语言陈述一个反叛的主题。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飞越疯人院》尽管撷取类似题材,却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富于揶揄色彩,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并且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米洛斯·福尔曼的逃亡背景,好莱坞便拿他的这一情况大做文章,似乎《飞越疯人院》在影射苏联、捷克等国家,其实该片的象征和隐喻具有普遍性,片中所描绘的精神病院不仅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更是一切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正如有评论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弊病──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以极大的冲击。” 《飞越疯人院》(书/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精神病院的描写可谓真实,病人完全没有人权,虐待时有发生,治疗方式十分单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电影里所有人都害怕的电击治疗。而对精神分裂症的终极治疗方式就是主人公麦克默菲最后所接受的额叶切除手术(lobotomy)。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这在现在看来绝对是极端不人道的手术,可是当年手术的创始人Moniz却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自从这本书问世以后,美国和欧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滥用电击治疗及虐待精神病人的运动,通过了限制精神病院权力的法律条文,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才得到很大改善。 电影中的人物 中心人物麦克默菲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是一个外向的、喜欢社交、热爱生命,同时又具有民主精神的人。他将他的伙伴都看成队友,他将对护士长拉契特和她所监管的医院制度的反抗都看作是一种游戏。在电影中的疯人院里,体现出的是一种被遮蔽的压制,看起来气氛甚至似乎是和谐的,光线是柔和的,吃药治疗时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有着充分的自由在医院里活动,可以打牌可以抽烟,甚至表现好的人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外出。但是只有麦克默菲可以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静谧世界中的脆弱,一开始,他就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象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对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麦克默菲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而麦克默菲也并非刻意地去反叛,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天性,他的无拘无束的个性必然与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的撞击下,原来规矩,安分守己的众"疯人"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欢乐地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以及争取自我的反抗。这是在一种反常规的活力的冲击下体验到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护士长拉契特似乎担任了一个恶毒母亲的角色,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秩序的是拉奇德,她永远处在一种端庄、对局势的把握游刃有余的表情和状态。她调度着这个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她熟知他们的弱点,尽管她并不曾从人性的角度去了解过他们,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对于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 而印第安酋长则代表另一种文化的表征,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地舒展自己的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而是为了躲避,拒绝语言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酋长很象一位真正的隐士,他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禁的空间,而麦克默菲似乎警醒了他身上的原始力量,他主动对他说话了。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 花絮 ·麦克墨菲的角色原本是给詹姆斯·坎的。 ·在影片中扮演酋长的威尔·山姆普逊,原本是公园的一名护林员,就在电影拍摄地点附近的俄勒冈州。他被选中扮演该角色,正是由于他是摄制组能找到的唯一一位与影片中的角色那惊人的身高相符合的美国土著人。 ·大部分的临时演员都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在购买了电影版权之后,克可·道格拉斯从1963年起,开始把该片放在了百老汇。后来他以获得百分之十盈利的条件,把电影版权交给了他的儿子麦克尔·道格拉斯。 ·在反复试镜超过六个月之后,路易丝·弗莱彻在电影开拍前一周签约。导演莫里斯·弗曼每次都提醒她不必完全按照角色来表演,但每次又都叫她重来一遍。 ·全体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开始与那些临时演员和协助拍摄的人员配合默契起来,这些人是俄勒冈州精神病院的居民。很自然地,每一位专业演员或者工作人员至少与一到三位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密切地工作关系。 ·在初到医院时,杰克·尼克尔森和迪恩·R·布鲁克斯的对手戏大部分都是临时发挥的,包括:他撞上一台订书机,要一张钓鱼的照片和谈论他被定罪的强奸案。布鲁克斯的反应也是令人深信不疑的。 ·除了钓鱼部分的戏(在最后拍摄的),电影都是按照前后顺序拍摄完成的。 ·在电影拍摄大半部分的时候,威廉·莱德非尔德生病了。电影杀青几个月之后,他便离开了人世。 ·小说原著的作者肯·凯瑟说他永远都不会看这部电影,甚至提出起诉电影的制片人,理由是电影没有像小说中一样从酋长布劳登的视角来讲述。 ·电影的制作费用超过了300万美元。 ·此片位列各种最受喜爱的电影榜单。 ·杰克·尼科尔森以出色的演技诠释了一个电影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但他并不是制片人的第一选择,他仅是三个候选人中的一个,在吉恩·哈克曼和马龙·白兰度都拒绝了之后,他接演了该角。 ·扮演酋长的威尔·山姆普逊是第一次初登银幕,《飞越疯人院》揭开了他12年的演艺生涯,直到他198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