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Nelson
(2006)
片名《半个尼尔森》因何而来 根据导演自己2004年参加圣丹斯独立电影节的短片作品《Gowanus,Brooklyn》扩展而成,同样参加了2006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并且载誉而归。电影的名字叫《半个尼尔森》(Half Nelson),会令观众在走进电影院之前甚至在看过之后走出电影院依旧感到一头雾水,因为片中即没有叫尼尔森的人,也没有交待“半个尼尔森”究竟从何而来。实际上这个话题已被广泛探讨过,而本片编剧安娜・波顿和导演瑞安・弗雷克也是无数次被影迷和采访者问及此事。 片名最初来源于迈尔・戴维斯(Miles Davis)的一首歌,关于类似的主题,反映了一老一少面对生活和现实的无奈挣扎。“Half Nelson”原意指的是一个摔跤的动作。用导演瑞安・弗雷克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摔跤中的僵持状态,但你可以逃脱,尽管这需要技巧。只是一个关于挣扎的比喻,比如说吸毒上瘾或者不同的社会政治、阶层斗争等等。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挣扎。”编剧安娜・波顿的观点是:“我们知道我们要拍一部很微妙和引发思考的电影,不想过于直白,所以觉得这个标题符合影片的风格”。十分遗憾的是,由于迈尔・戴维斯的音乐使用版权过于昂贵,远远超出这部小成本独立制片的预算,因而编导无法让这首歌出现在影片中。 想改变世界知道从此开始 导演兼编剧瑞安・弗雷克1976年生于加州伯克利,在奥克兰和湾区长大,1997年去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学习。瑞安从事过的职业很多,如推销后街男孩的唱片,当过自由撰稿人,给别人当编辑、电视导演助理等,业余时间还会拍摄和剪辑自己制作的短片,他始终长期在坚持制作独立电影。对瑞安产生影响的导演有斯派克・李,在他的电影《为所应为》中,第一次发现了电影制作的潜在魅力,此外还有多位独立导演、记录片导演、作家、音乐家和乐队等等,都成为影响他作品的因素。他喜欢关于不同寻常友谊的电影,如《午夜牛郎》,《哈洛与慕德》,《朱尔与吉姆》等。拍电影的理想来自于一种挫败感:想改变世界而不知从何开始。 与另一部时下大热的独立影片《阳光小美女》相似的是,本片的合作编剧兼制片及剪辑安娜・波顿也是瑞安・弗雷克现实生活中的亲密伴侣,成为一对夫妻档的电影人。《半个尼尔森》的剧本是酝酿了四年的结果。三年前他们制作了19分钟的短片《Gowanus,Brooklyn》,2004年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最佳短片评审团大奖。此后筹集到资金,开始拍摄长片,因而也就有了这部内容相同的《半个尼尔森》。剧本就很少论述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塑造了两个具有丰满性格和强烈冲突的角色,但毫不生硬,非常自然和流畅,在最后一场酒店房间的戏时这种情绪达到顶点,彻底爆发。该片虽是瑞安的导演长片处女作,朴素而真诚,独创而新颖。 男女主角的出位搭配与精彩演绎 影片看起简单,却能为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的力量最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男女主角瑞恩・高斯林和莎莉卡・艾普斯的精彩演出。瑞恩・高斯林塑造的人物性格很复杂,作为高中学校的历史课老师,年纪尚轻的他却已迷失在理想的灰烬中,成了一个没有朋友的瘾君子。此时可以理解他的,不是同样吸毒的前女友,也不是关系暧昧的女同事,而是他13岁的黑人女学生德瑞。两个人超越了种族、阶层、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彼此建立起一种近乎于相依为命的特殊情感。正是这种独特的师生关系,使得影片具有潜在的悬念和张力。 瑞恩・高斯林在2001年的独立制作《信徒》中作为主角出演犹太新纳粹小组中成员,该片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而他也凭此角色获独立精神奖提名。2004年出演了《恋恋笔记本》,被《人物杂志》(People Magazine)评选为年度“50位最受欢迎的单身贵族”之一。在2006年的《半个尼尔森》影片中,这次的表演更进一步,不但获得了西雅图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还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瑞恩・高斯林已经成为同一时代演员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扮演德瑞的孩莎莉卡・艾普斯也曾主演瑞安・弗雷克的短片《Gowanus,Brooklyn》。这位来自纽约布鲁克林的黑人女孩是被编导在William Alexander私立学校发现的。虽然是一名非职业演员,她自我保护的、面无表情的、冷漠的脸孔泰然而充满表现力,令影评人们大为激赏。如今这位小女孩正考虑当职业演员。·在历史课上,邓恩为学生播放的新闻影片主要是美国历史上1960年代和1970年代民权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时刻,有Harvey Milk被杀;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被暗杀;中央情报局(CIA)支持智利皮诺切特军事独裁;1964年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自由演说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领导者Mario Savio在史布罗广场(Sproul Hall)前演讲等。 ·2004年,导演瑞安·弗雷克联合编剧安娜·波顿制作了一部19分钟的短片《Gowanus,Brooklyn》,并且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半个尼尔森》则是同样内容扩展拍摄而来的。 ·之前所有短片都是导演与编剧瑞安·弗雷克、安娜·波顿两人一手包办的,《半个尼尔森》是他们初次面对的最庞大剧组,一共40位人员。影片从2006年7月开拍,23天完成拍摄,比原拍摄计划还提前了一天。 ·片名来源于迈尔·戴维斯(Miles Davis)的一首歌,“半个尼尔森”原意指的是一个摔跤的动作:单臂扼颈。由于迈尔·戴维斯的音乐版权过于昂贵,远远超出这部小成本影片的预算,因而这首歌曲没有出现在电影中。 ·影片在纽约布鲁克林实景拍摄。影片影像既有“直接电影”影响,朴实克制,自然主义,也与邓恩的精神状态呼应,碎片式,手提摄影,制造出迷幻感。 ·导演瑞安·弗雷克说写部分场景是因音乐得到灵感,他们有时也在拍摄现场放音乐酝酿情绪。 ·纯净而略带悲伤的吉他配乐也是这种力量的有力煽动者,由来自加拿大的乐队“Broken Social Scene”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