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agascar: Escape 2 Africa
(2008)
两位导演的再次合作 在《马达加斯加》第一次联袂后的成功使埃里克·达尼尔和汤姆·麦克格雷斯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也为第二次的再度合作奠定了基础。在8年前两人相识于梦工场,并时有艺术上的探讨。不过真正的合作还是在《马达加斯加》的制作上,像团队一样工作。达尼尔对两人高效率的合作非常满意,“我认为我和汤姆能配合得如此之好,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能接受彼此的意见,并能一起反复斟酌和思量,共同推进影片的创作。我俩经常交换思想,包括场景设置和相关情节,我们都不会独自敲定,会在交换意见后再做决定。我们共同创作了剧本,这为我们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使得我们可以跳出个人的视域和思维。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尽量在一起工作,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得分开,这是一个成百人的团队在一起工作,我俩各有各的职责,有时候我们必须得分开,我俩不可能常在一个地方出现。但只要开始做后期剪辑了,我们就会在一起讨论这个电影把精力集中在一起。真的很幸运,我们已经有了两次合作的机会。” 非洲大草原的体验历程 影片制片人马克·斯威夫特表示,上一部影片中有很大部分马达加斯加梦幻般的风景是制作出来的,但是当你涉及到地球上最美的风景之一的真实场景时,少许写实手法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影片的制作人员开始了对非洲大草原的研究工作,比如通过相关的电影、摄影图片、书籍以及互联网等。导演埃里克·达尼尔谈到:“杰夫瑞·卡森伯格(梦工厂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希望我们能亲自到那里看一看。我们中不少人认为那里不外乎一些树啊,草啊,什么的,大概就和西米谷差不多吧。但是当我们到达那里时,我们意识到这里是独一无二的,确实是一次神奇的经历。所有的主创人员都在大草原的帐篷里待上了几天。这次经历对于一个创作性团队而言, 绝对是无价的。因为我们回来之后,以及在接下来的2、3年中,我们都还记得我们在马塞马拉,在太阳西下时和斑马在草地上散步时的场景,并联想到其它的一些场景,然后我们就把这些经历中的重要部分加入到《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中。所以这次旅行的经历绝对是非常宝贵的。” 马克·斯威夫特提到非洲之行时表示,当你到达非洲时,就会真正觉得这里如很多人描述的,确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是能通过电视和电影中的场景想象的到的。“土地极其平坦,远处是一些美丽的火山。你会看到大群的动物混杂在一起,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电影需要一个巨大而聚集的动物群体。” 更进一步的逼真效果 如何超越《马达加斯加》中出色的视觉特技效果,成了摆在视觉特效总监菲利普·格鲁克曼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说第一部的难题在于丛林中植被叠加的效果和动物毛发的制作,那么这部电影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再现草原的生机。由于视线范围的开阔性,增加了效果渲染的难度。尤其在表现大面积的草原与天际相接,以及大量的动物群奔跑时与草原契合的视觉效果上,难度比较大。电脑每一次只能制作出一棵青草,要制作出一大片草原的效果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无数的数据。” 在结束了非洲之旅后,因为有了真实的体验和对非洲草原的“亲密接触”,格鲁克曼真正见识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除了难以捕捉的天空变化之外,最难把握的是雷电划过云层时的视觉效果,他认为如果能把“云彩问题”解决好将会使整部影片变得非常迷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整个创作团队花了大力气开发出具有专利权的软件,基本原理是将云彩作为3D元素的一种,允许电脑通过运行的程序自行“点亮”云彩。“我们这次将有限的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尝试当雷电划过云层时呈现的半透明化效果。而这使我们得到了令人吃惊的图像效果,这些图像既可直接启用,也以成为画家作画的基础画片,无论如何,这样的图像效果真的很美。” 导演达尼尔也说道:“当我们决定把云层做成三维时,就意味着会遭受到来自成本和技术两方面的挑战。但当具体的尺寸和要求放在眼前时,我们才真的感受到了这种挑战,当这些流转的云层互为透视时,制作这样的画面是相当困难的。然而三维云层的设计又确实给了我们机会赋予天空以生命。同时,这也让我们在制作非洲景色时远景透视、比例尺寸的运用方面受到了启发。” ·导演汤姆·麦克格雷斯表示在正式开拍《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之前,主创人员曾经打算把故事发生地选择在欧洲。 ·导演汤姆·麦克斯最喜欢的本片动物不是四个主角,而是可爱逗笑的企鹅“四人帮”。 ·这是伯尼·麦克最后参演的一部动画片。 ·该片续集《马达加斯加3》在此片上映前已敲定了开机的具体时间,并定于2011年上映。